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現代小麥是怪獸嗎?我讀「小麥完全真相」



小麥完全真相:歐美千萬人甩開糖尿病、心臟病、肥胖、氣喘、皮膚過敏的去小麥飲食法

Wheat Belly: Lose the Wheat, Lose the Weight, and Find Your Path Back to Health

書籍資訊:博客來



要寫這樣一本書是需要勇氣的。作者也說,要說小麥是不健康的,就像說前總統雷根是共產黨員一樣的驚世駭俗。不過,作者還是提筆寫了;或許是因為他自己本身也對麩質過敏的關係。

筆者在看這本書時,腦海中一直出現的詞就是「簡化」。作者為了要強調小麥帶來的害處,在許多地方刻意地簡化了數據、改變數據的表示方式,企圖讓讀者相信,小麥以及小麥的產品是吃不得的,而這些是因為過去五十年來的基因改良,使小麥成為他書中所描寫的「怪獸」。

但是小麥真的是怪獸嗎?讓筆者帶著您看看作者忘了告訴你的一些事。

在第二章裡面,作者提到現在北美小麥田每英畝的產量是一世紀前的十倍(p.29 or p.14),如果不了解過去這一世紀我們經歷了綠色革命,包括化學肥料以及農藥的發明與使用,作者的這番言辭一定會使讀者想:哇,十倍!真是怪物!我覺得作者這樣說其實不是很公平,雖然被他大肆撻伐的育種也是提升產量的原因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原因呢。

當然,可能會有讀者說,那麼在p.40(原文在p.24)提到的侏儒小麥使中國的小麥產量自1961到1999增加了8倍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不要忘了這本書裡面也提到,在侏儒小麥還沒有誕生之前,如果充分施肥,小麥會因為麥穗太重產生倒伏(lodging)現象;通常那樣的狀況會使得收割變得困難,甚至會影響到收穫的品質。所以,通常農夫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減少肥料的使用。等到使用了侏儒小麥以後,不需要擔心倒伏的問題,所以肥料的用量也會增加,當然產量也會增加了。所以,我還是要說,育種並不是提升產量唯一的原因

不過,作者在本書中倒是點出了一些在育種上的心理層面問題。過去筆者在國外時,常會收到一些種苗/種子行的目錄;有時看到那些目錄都覺得,這些育種的目的是什麼呢?目錄上總是強調,他們培育出了最快可以收穫的生菜、切一片就可以蓋滿整片土司的蕃茄,可是卻沒有提到,究竟這生菜、這蕃茄的營養價值與口感,是不是比得上原來的生菜與蕃茄?

同樣在第二章,作者提到現代小麥的基因可能與最初(8,000年前)的小麥有很大的差別,可能有數百或數千個基因不相同;這裡如果他比較的是古代的麵包小麥(Triticum asetivum)與現代的麵包小麥,我個人是有點懷疑差別會到數千個基因在序列上不相同,因為麵包小麥的基因體已經在2012年定序完成,根據冷泉港的新聞稿,麵包小麥是六倍體,有80%的序列是重複序列(repetitive sequence),估計約有94,000-96,000個基因。如果有數千個基因有差別,即使對於一個有九萬多個基因的植物來說,那還是相當大的差別。而作者卻將麵包小麥與一粒小麥(einkorn)來比較,聲稱他們有很大的差別,筆者以為,光是中間加進來的goat grass (Aegilops speltoides)與Triticum tauschii,有數千基因不同,應該也不意外吧。所以這裡似乎又有混淆視聽的嫌疑。

另外,作者一直提到whole wheat (全麥)的升糖指數(GI,glycemic index)高達72,但是筆者上網去查了一些資料,卻發現大部分全麥產品的升糖指數都在70以下,其中在2002年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文章中有很詳盡的表格,而全麥產品升糖指數超過70的只有極少數,有些甚至低於40以下。當然,升糖指數測定值會因為每個人的狀況而有變化,但如果大部分的全麥產品都低於70,作者卻不斷強調全麥產品是「比蔗糖還糟的食物」,是否有誇大的嫌疑?

書中舉了許多不吃全麥食物後減重的實例,很容易讓讀者順著作者的結論認為:所以不吃全麥就會減重。但是裡面舉的都是「個人」,而當作者提到「有很多人」因為不吃全麥食品達成減重時,除了他引用的文章裡面的數據外,所有他自己的經驗都沒有統計數據。

至於說不吃小麥相關的食物的減重效果,筆者相信是真的;但筆者也相信如果今天我們任何人減少澱粉類的食物攝取,也會有一樣的效果。筆者在去年(2013)年底被發現血糖偏高,於是開始限制澱粉類的食物攝取。注意,是限制,不是完全不吃。於是筆者改為每天有一餐不吃澱粉,幾個月下來也少了三公斤。其實只要注意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不吃點心,要減重並不難;很多越來越胖的人,雖然一直宣稱他們三餐都吃很少,但其實他們常常在吃所謂的低卡食品,這才是問題。低卡食品並非零卡,吃多了也一樣會胖。至於作者在p.86(p.67)提到的50%的乳糜瀉(celiac disease)同時還有肥胖問題的患者,在去除小麥類食物後BMI恢復正常,筆者覺得這是很平常的事,畢竟經常肚子痛、要拉肚子,應該不太想運動吧。

有些作者宣稱的所謂「社會上普遍的飲食觀念」,筆者也不相信是普遍的。例如p.75的「如果某件對你有害的東西(如白麵粉),被某件害處較小的東西(全麥)取代,那麼大量攝取害處較小的東西,必定大有助益」我相信除非是「有益」,否則也不會有人多吃吧。作者只是為了強調小麥的害處,卻在某個程度上把大部分的人都描寫成愚不可及的傻子,實在是令人看了覺得非常不舒服。

到底乳糜瀉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作者想要把乳糜瀉的原因怪罪到幾十年來的小麥育種所產生的特殊蛋白質,那麼第六章真的是自打嘴巴了!就如作者在第二章提到,現在的小麥品種大多是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IMWIC)的成果,而該中心成立在1943年,那時候二戰(1939-1945)即將結束;即使開張後馬上開始工作,也不可能馬上就有成績,畢竟植物育種是不可能那麼快取得成果的,更何況連作者自己也說,到1980年,該中心培育出數千種新的小麥...(p.39),而荷蘭醫師卻是在二戰末開始發現小麥與乳糜瀉的關係,更不用提早在第二世紀可能就有這樣的問題,那時候的人可不是吃現代小麥喔!至於說過去五十年患乳糜瀉的人增加了四倍,其實很多「新」疾病都會有類似的現象。過去因為沒有這個疾病的定義,所以醫師無法作出這樣的診斷;等到有定義了,當然就可以作出診斷,於是患病的人看起來就會有上昇的現象,乳糜瀉如此,自閉症也是如此。再者,作者率爾把驗出抗體當作罹患乳糜瀉的證據,是否稍嫌武斷了些?畢竟有超過一半驗出抗體的人都沒有症狀,而且根據Mayo Clinic網站以及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乳糜瀉的診斷,除了抗體以外,應該還要作腸道鏡檢查,檢視腸道上皮的狀況。

至於在第七章p.129(p.106)的說法很讓我吃驚,作者說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建議糖尿病病人吃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我上去看了一下ADA的網站,上面的說明並不像作者所說的就是教病人多吃碳水化合物,上面要病人把1/2的食物規劃給不含澱粉質的蔬菜,1/4的食物規劃給穀類以及含澱粉的蔬菜類,而且穀類要盡量全穀;剩下的1/4是蛋白質跟水果。我自己在去年被發現飯後血糖偏高時,醫生也叫我少吃澱粉類食物,多吃蔬菜等等。怎麼可能會有如作者所說的那種食譜呢?我不認為ADA會有那樣的食譜,即使在過去也不會有。而且ADA也沒有教病人吃點心。

作者列在p.130(p.107)的清單只是ADA給糖尿病病人的菜單的碳水化合物部份,只佔每日攝取總量的四分之一。就像筆者上一段說的,菜單還有一半是不含澱粉質的蔬菜、另外1/4是蛋白質、水果。說真的,作者這樣任意解釋其他網站的資訊,大概把看這本書的讀者都當作是不會上網的白癡。

而有關於第11章講到小麥可以引起大腦與小腦病變...筆者很想了解所有這些他提出的數據,撇除掉樣本數太少(大部分都只有幾十人)的問題,研究人員對這些受試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是否有作深入的理解呢?還有在裡面提到35個有peripheral neuropathy的病人,其中25位接受了無麩質飲食,而另外10位繼續正常飲食,然後這10位的狀況變差了;筆者相信無麩質的飲食跟普通飲食的差別應該一望而知,那麼,這裡的測試是否會造成心裡上的期望,影響到神經呢?筆者之前讀過薩克斯醫師(Oliver Sacks)的書,裡面提到神經系統的病變最容易受到心理的影響,這點是否有列入考慮呢?

簡單來說,這本書裡面提供了許多資訊,但是作者為了要強調小麥對人有害,刻意將這些資訊曲解與簡化。事實上,筆者認為,關鍵並不在小麥上,而是在攝取過度熱量上。現代人每天都吃太多,就如「共病時代」裡面說的,進入農耕社會以後,我們天天都是豐收季節,食物永遠不匱乏,因此儉約基因才會成為問題。如果可以節制食物的攝取,不專注於某一類的食物(通常是碳水化合物)上,其實很多健康上的問題都會解決。

至於說乳糜瀉呢?就像Mayo Clinic以及維基百科上面說的,那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對小麥的麩質過敏。這個世界上也有人對海鮮過敏、對花生過敏、對牛奶過敏,難道我們就要倡導大家都不要吃這些食物嗎?對過敏的人來說,攝食這些食物當然有害,但是對其他的民眾來說,只要不過量,其實小麥跟眾多食物一樣,都是安全可食的。吃吧。

最後要說的是,之前沒有看過天下出版的翻譯書,但是這本非常令人遺憾的,明明原文著作的最後有密密麻麻的參考文獻,但是天下卻把它完全拿掉了。這樣的出版政策,對於一本科普書來說,拿掉參考文獻會使它看起來完全就像「街談巷議」。雖然本書的內容有許多作者的偏見,但畢竟參考文獻也是作者的心血所聚,台灣的科普翻譯界,對於參考文獻的尊重度,似乎還有待加強,唉!

13 則留言:

  1. 一位醫師向我介紹了這本書,先上網看看內容,就看到您這篇評論,讓我放心不少,我就繼續吃小麥了:)

    回覆刪除
  2. Celiac Disease from Bradley’s Neur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Chronic gluten enteropathy may cause a progressive and sometimes fatal CNS disorder that includes some combination of encephalopathy, myelopathy, and cerebellar disturbance. Peripheral neuropathy may be an associated, relatively underrecognized, finding (Hadjivassiliou et al., 2006). An axonal neuropathy also occurs alone and without a measurable vitamin deficiency; restriction of dietary gluten leads to gradual resolution of neuropathic symptoms.

    回覆刪除
  3. 這種東西就是試過有用,就賺到了。
    就不用再花醫藥費,就這樣子簡單地邏輯。
    我們一般人不用替小麥護航。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並非為小麥護航,而是裡面的論述並沒有根據。
      而且很多都是東拉西扯、張冠李戴。

      刪除
    2. 我自己有痛風的問題,減少(甚至不吃)小麥製品半個月左右,幾乎緩解,尿酸值也回到正常。半個月後,抱著懷疑的態度(也是自己嘴饞),吃了小麥製品後,隔了一晚,痛風馬上發作。
      我想..就算這本書裡面是東拉西扯、張冠李戴。只要所講述的趨近於事實的話,這本書就有參考的價值。
      說起植物的學問,我覺得還是交給對植物專精的專家,不要為了反對而侃侃而談,卻讓人貽笑大方,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看過金桔這種像橘子,卻很小顆,同屬芸香科的植物吧,就算你施行種種與橘子相同的農作,他結的果就是比橘子小,比橘子酸;同樣的,您的神侃,農作的多寡,與施肥有關,天哪...為了反對而反對,似乎也不該吧,希望我的這篇,不會跟那位阿季一樣被刪除........

      刪除
    3. 葉老師就是植物專精的專家……不過還是恭喜您痛風緩解。

      刪除
    4. 我已經忘記為何刪除那位阿季的留言,不過應該不是因為您以為的理由。
      我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小麥的歷史,個人對這部分有相當的瞭解,並非為反對而反對。
      您少吃小麥有效,可能您真的對小麥的麩質有過敏的問題;就像我說的,一個人對某個食物過敏不代表這個食物就是壞東西吧?

      刪除
  4.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 我看过这本书,不过由于觉得作者带有很多偏见,所以就没有看完了。我做过一段时间严格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体重没有明显增加降低,现在我on素食饮食,体重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我的感觉是,选择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很重要,计算卡路里其次。

    回覆刪除
  6. 我看过这本书,不过由于觉得作者带有很多偏见,所以就没有看完了。我做过一段时间严格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体重没有明显增加降低,现在我on素食饮食,体重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我的感觉是,选择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很重要,计算卡路里其次。

    回覆刪除
  7. 關於外啡肽與過時碳水化合物易使生體處於發炎狀態,您的看法呢?
    個人非生化醫療相關背景,覺得邏輯合理。

    回覆刪除
  8. 個人因長期胃腸不適易腹瀉,因這個議題而注意到要戒除平時常食用的麵食和麵包,而大幅改善這症狀。這世上本就充滿各種正負二面的意見看法,人們若偏執一方不加思索地盲從當屬不智。而未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一般人本就難辨別真偽和更何況評論。但這一切都不重要。若一個全新的意見看法能對個人人生帶來正面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回覆刪除
  9. 關於吃小麥製品對身體的壞效應,我個人以自己身體試驗的心得是,西點蛋糕麵包影響最巨,麵條、饅頭包子,我感覺不出有影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