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教通識課的緣故,需要很多資料,看英文有速度的問題,因此這幾年看了不少中文的科普書。
看得多了,就發現國內翻譯國外的科普書,常會出現的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對單純「看書」的人或許不是問題,但對於教學工作者來說,卻非常的困擾。當然,也有些是共同的問題,不管要不要教書,看到這些部分都會很...
以下簡單說一下這些問題,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更多困擾,歡迎分享。
一、看起來不像中文
最常見是直接把英文倒裝句直接翻譯,也不用考慮中文沒有倒裝句這件事。不過筆者還真看過類似估狗大神的翻譯作品,而該譯作又是在估狗大神出現後才出版的,讓我不禁非常合理的懷疑譯者有拜過估狗大神。
二、參考文獻人間蒸發
有些國外的科普書寫得非常專業,讓讀者看了以後,對於詳細的研究非常感興趣,而且從內文也看得出來是非常清楚有所本的;不幸的是,國內的出版社/譯者卻常常在翻譯時自動去掉參考文獻,常常讓筆者有種肚子挨了一拳的感覺。
當然,認真要查也不是一定查不到,可是明明就是近在眼前的參考文獻,卻因為出版社/作者的便宜行事,變得遠在天邊了。有時也會真的查不到,這時就非常扼腕了。
三、人名、地名、專業名詞原文無處尋覓
因為台灣對於這些譯名一直沒有統一,常常是譯者想翻怎樣就怎樣,如果不附上原文,有時根本不知道在講誰?在哪裡?是什麼?
當然,如果可以在後面附索引是好的,不過筆者的經驗是,願意作這些事的,好像只有一部份。
四、已經有共識的譯名,譯者別出機杼
筆者一直認為,已經出現在正史裡面的歷史人物,其實翻譯的時候應該要參考史書,而不是自己另外創造一個新譯名。
照理說,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國民教育這麼普遍,要做到這部分應該不難才是。
但是偏偏就會遇到。前陣子看有關鴉片戰爭的文章,就發現有人硬要把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曾出使中國)翻成其他的寫法;若不是乾隆時就只有那麼一位George Macartney,還真是會傷腦筋得很。
另外,大家都這樣翻的詞,也應該遵照慣例。筆者自己在書寫的時候,通常都會拜一下估狗大神或維基百科,或是搜尋專業的網站,以免雞同鴨講。
五、出現明顯的翻譯錯誤
這個的例子很多,之前筆者就曾因為看到在「改變世界的植物」裡面出現「以半環繞的方式割出一條大約零點八公分的螺旋形切口」,讓筆者大惑不解,最後只好去借來原文書,原來是「以半環繞的方式割出一條大約零點八公分深的螺旋形切口」。差一個字,相差很多呢!
覺得認同....
回覆刪除不曉得有沒有法律規範可以參考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