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禮失而求諸野?我讀「台灣菸草栽培變遷史」
書名:台灣菸草栽培變遷史
作者:稅所重雄
譯者:吳萬煌
出版社: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ISBN:957-00-2418-6
圖書來源:慈濟大學圖書館
看這本書心情其實有些複雜,畢竟我們自己的菸草生產歷史,竟然是由日本人來寫;遠足文化有出版「台灣的菸業」,目前尚未開始閱讀,但那也是民間的力量。
稅所重雄先生從明朝一直講到日治時代的1925年,收集了非常多有關菸草在台灣栽培與生產的歷史,裡面也不乏虛心檢討的部分,如在1910-1922之間,發生了兩次為了衝產量不顧品質,最後必需燒毀劣質菸草的事件;這不但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也摧毀農民對政府的信心,造成後來在鼓勵生產的時候無法立即收效。
另外,由於日本在1905年在台灣實施菸草專賣制度,而原住民向來有自種菸草的習俗,造成在菸草專賣後,部分漢人轉向原住民購買私煙;裡面也提到日本政府為了遏止私煙氾濫,一度以高價向原住民收購菸草,後來又因不堪賠累而停辦;但停辦一年後又為了「理番」等原因,重新開辦原住民菸草收購。筆者對管理學不在行,這些部分,由筆者看來就是反映了人性;但也可以看出日本從馬關條約以來,一直想要收服台灣這個島嶼的決心。
這本書裡面提供的歷史資料也讓筆者了解到,原來花蓮過去所種的菸草,是所謂的黃花種菸草(Nicotiana rustica),葉片較厚,適合用於捲煙的生產,不適合用來作煙絲。筆者在花蓮十四年,知道花蓮過去曾種植菸草,也有菸樓,卻不知道菸樓的背後,其實是殖民政府為了提供移民到花蓮的日本人的生計,引進了黃花種菸草的結果。
至於唐朝、或甚至三國時代的人,到底有沒有看過菸草?是否吸過煙?李白的「相思若煙草」真的是說菸草?還是其他的物品?筆者以為,使者獻給漢順帝的,很可能真的是菸草(西域有玄律者入中華,呈獻後漢順帝一束香草曰:「吾邦之一草,使口含芳煙」);但由「本草綱目」中沒有菸草的記載、民間小說也不見吸煙的描述可以推斷,在明神宗之前,中國應該沒有菸草的種植,即使偶有記載,應該也是外邦的貢品而已。
現在大家都知道吸煙對身體有害,各國政府也都以鼓勵規劃禁煙區的方式來勸導大家不要吸煙;但看到明思宗竟然是因為種植菸草會妨礙農作物生產,於是用砍頭的方式禁煙,真是令人不寒而慄啊!
最後,還是很想說,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在作物生產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台灣故事」呢?稅所先生提到明清時代,總是扼腕於資料的不齊全;我在找尋相關書籍資料時,也驚訝於台灣本土資料的零散與難以發掘。不知道是否是我個人的問題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