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通識教育的困境:參加研習有感

今年是筆者第一年參加通識教育研習,過去雖然有開設通識課,但從未想到過要參加通識教育研習這件事;今年因為職務上的需要,於是便報了名。

整天的研習下來,講座的收穫當然不在話下,但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跟全國四面八方的通識教師齊聚一堂,聽聽大家互吐苦水、道辛酸。

通識教育在大學裡面向來都是弱勢,系所都認為專業比較重要,在專業掛帥的前提下,通識教育的空間在各校受到不同程度的壓縮。現場聽到:

有些學校開放各學院自行認列通識學分,系所、院可以自行開設課程後認列,造成專業搶佔通識的現象。

也有規模相當小的大學或獨立學院,因為科系少但學生程度差異大,造成授課上極大的困難,但在學校經營的考量上,又不能以10-20人為一班的規模來授課。

更有技術學院因為評鑑後系所裁撤或合併,學校將找不到歸屬的教師硬塞到通識中心,然後在通識中心需要聘新的教師時,又以這些被動歸屬到通識中心的教師當作理由,不讓通識中心聘請教師。

現場跟一些同行交換了意見,發現較新的、學院較少且各院內學系較少的學校,為了能開出完整的通識課程,在通識中心裡均有聘請相當數量的專任教師。有些學校,因為缺乏特定領域的學院,但是各系的共同課程還是要開,於是聘請來的共同課程教師就被安置在通識中心。對這些教師來說,僅僅是共同課程就讓他們疲於奔命,要開設其他的通識課程也力不從心,加上在各校或多或少都有升等的壓力(有些學校不理會自己強加在通識或共同科教師的授課負擔有多大,硬性規定某些領域的教師一定要是「研究型」教師),使得這些老師苦苦掙扎於究竟是要先顧教學或先顧研究;更不用提到他們要找到合適的學生協助研究的難度也極高(別忘了他們就是因為學校沒有相關系所,才會被安置在通識中心裡面),使得這些共同科教師都有一種茫然的感覺。畢竟不論是通識必修或是共同科,都是為學生扎根基的學科,如果學生根基沒有扎穩,後面的專業學科都會受到影響。老師很用心的備課、上課,把學生教好,但是努力並沒有受到重視,學校斤斤計較的還是有多少期刊論文、有多少研究計畫,在這中間,犧牲掉的是學生的受教權,摧殘掉的是老師的教學熱誠。

此外,因為通識教師普遍在研究上屬於相對弱勢,往往學校會希望老師們兼任行政職務。在某些角度上看來是幫老師的忙(通過教師評鑑),但長期看來仍然不利,畢竟服務在這幾年的高教系統中,因為各種評鑑(不說不知道,經過「簡化」以後大學還是有二三十項評鑑)、教學卓越計畫等等,也幾乎要佔去老師大部分的精力;於是學校對通識教師的好意(兼行政有服務時數,可以在評鑑上加分),長遠只是使通識教師更形弱勢罷了。

但是所有的這些,其實是高教體系的大環境不良導致的惡果;以研究論文為主要(甚至是隱性的唯一)的升等評估標準,造成整個高教體系向研究傾斜,熱心教學的老師,如果不能在研究上展現能量,在學校裡就成為弱勢的一群;而許多教師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狀態也(不得不)認同研究是用來衡量大學教師唯一的能力指標,教學則大受忽視,服務根本就是無人問津。大環境如此,似乎也很難去要求老師要多支援通識課程,但學生如果只有專業而沒有通識,誰也不敢說未來還會有多少「有知識沒常識」的學生,而他們會做出多少令人驚訝不已的事了!

長庚大學很大,林口風很冷,離去的時候想到所有這些事,想到這些都是我無力改變的事實,不禁覺得更冷了。

(初稿完成於10/29深夜,10/30第一次修訂)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手指長度的八卦...

因為「第三種猩猩」裡面提到,中指的長度跟擇偶相關,讓我想到,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跟手指有關的研究。


剛好最近有一篇:


英國研究:手指長度可看出學習能力

 更新日期:2010/10/15 16:05
新華社引述一項最新的英國研究顯示,無名指與食指的長短,可反映出人類學習新技能的能力。
報導說,英國「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150名資訊科系學生的技術能力和生理資料,結果顯示,無名指比食指更長的學生,在學習技術方面的能力,通常比較強。
研究指出,無名指與食指之間的相對長度,能夠反映出胎兒在母體中,接觸睪丸激素的程度;胎兒在母體內,接觸到的睪丸激素愈多,無名指相對來說就會較長,而這種激素會影響大腦發育,也會影響學習新技能的差別。
研究人員還發現,無名指比食指較短的學生,在學習使用電腦等新科技時,往往會更焦慮,有所謂的「科技恐懼症」。
然後:

英國研究:男性無名指比食指長 較會賺錢(2009/01/14 21:38)

國際中心/編譯

想要賺錢嗎?先比比自己的食指和無名指長度吧!英國的研究人員追蹤44位男性的股市交易員,並比較他們的手指長度,結果發現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比較容易賺錢。專家表示,先前的研究就已經顯示,無名指較長的人,比較具有冒險精神,賺錢的機會似乎比較大。

人類的手指可以說是形形色色,不過手指的長短竟然和賺不賺錢有關,您相信嗎?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追蹤44名股市的交易員,並且比較他們食指和無名指的長短,發現無名指比較長的人,賺錢的能力竟然比無名指比食指短的人要高出10倍以上。

這個新奇的研究結果,連CNN的主播也忍不住要比比自己的手指;CNN主播說,如果你的無名指比你的食指高一點,「你將會賺大約…我有數據,大約60萬美元,相較於那些無名指較短的人,他們只賺6萬美元,所以你賺得比他們多10倍」。

事實上,先前已經有研究顯示,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男性荷爾蒙較多、個性比較外向,也比較有冒險的精神,因此要在股市賺錢的機會似乎真的比較大,不過不管是投資還是交易,自己多做功課多充實,應該還是比手指長短更重要。(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食指無名指比例可預測性格與健康?

文章1藥櫃 由 MissC » 2008-03-03 , 19:16
食指無名指比例可預測性格與健康?
中央社
台北三日電



據報導,英國心理學家約翰‧曼寧即將出版新作「手指書」,書中指出,手指長度特別是食指和無名指比例可預測人的性格特徵、行為習慣、性取向、易患疾病和體育才能。

新華網報導,曼寧的手指理論認為,母親懷孕早期產生的性激素影響胎兒發育。胎兒無名指對「男性荷爾蒙」睪丸激素較為敏感,因此無名指長的人男性特徵更明顯。「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則影響食指長度。 曼寧這套手指理論結合相手術,但他堅稱理論的歸納植根於事實研究。他說,手指比率是胎兒懷孕早期狀態的「活化石」。

手指長度同時取決於身材,所以需計算「手指長度比」。一個人掌心向上伸出右手,依次測量食指和無名指指根至指尖長度,然後用食指長度除以無名指長度,即得「手指長度比」。

女性平均手指長度比為1,男性為0.98。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手指長度比小於1,被稱為「浪蕩公子型」。手指長度比數值大於1的人可能女性特徵較明顯。

報導說,曼寧是中蘭開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從事手指理論研究10年,現處於半退休狀態。

手指理論研究指長和疾病的關係。曼寧說:「這個道理很簡單。睪丸激素和雌激素對器官發育有根本性影響,它們決定人更易患哪種病。」 

曼寧認為,疾病在兩性分佈中存在差異。他致力研究疾病、性別和手指長度比關係。例如他發現,手指長度比傾向男性化,特別在0.9以下的人更易患骨關節炎。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還易患風疹、水痘、頭屑病和腳癬。食指比無名指長者易患乳腺癌、神經官能症、過敏、濕疹和氣喘。這樣的男性患早期心臟病的風險高於一般人。


南韓研究 無名指比食指長 易攝護腺癌? 
【大紀元7月23日訊】(據台視新聞報導) 男性觀眾朋友接下來伸出你的手來看看 有一份南韓的研究報告說 如果右手無名指比食指來的長,可能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不過國內的醫師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報告只是統計學,樣本數不夠多,攝護腺癌還是跟人種、基因、還有飲食比較有關。
單看手指頭長度定生死不太合理! 手指的長度,跟罹癌風險有關嗎?有一份南韓的研究指出,男性右手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相對提高。
不過國內的醫師反駁,認為這樣的報告只是統計學,樣本數不夠多,攝護腺癌還是跟人種、基因、還有飲食比較有關。
男性朋友照過來,趕快伸出無名指瞧一瞧,因為根據南韓的最新研究,366名患者中,右手無名指明顯比食指長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多了三倍。
哇,一聽到這個消息,這位大哥可能會心頭一驚,不過一樣也是無名指比較長的醫生,出來掛保證,手指頭長短和攝護腺,可是沒有關係。
報告指出,無名指較長的胎兒,對荷爾蒙的改變較敏感,體內睪固酮濃度也比較高。
不過我們實際調查,10位男性朋友中大多數都是無名指比較長,食指較長的只有1位。
難道多數人都有罹癌風險嗎? 醫生強調,這份報告的樣本數太少,防癌最重的的就是均衡的飲食,至於坊間傳聞,男性的無名指長易罹癌,或是性能力比較差,恐怕沒有根據。 (http://www.dajiyuan.com)

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孩童,英語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會比較好;而無名指比食指長的小孩,數學能力和成績會比較好。
2008/04/21 05:56


2007524 星期四
有此一說/數理能力好壞 看手指長短就知道?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24/images/12.jpg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英國心理學期刊」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幼兒的食指與無名指長短,可能可以反映出小孩到底是語文能力好,還是數理能力好。
無名指比食指長 數學較好
研究人員分析七十五個七歲學童右手手指比例後發現,食指比無名指長的孩童,英語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會比較好而無名指比食指長的小孩,數學能力和成績會比較好。
負責研究的巴斯大學教授布洛斯南指出指頭長度會與學習能力相關的原因,是兩者同受睪固酮及雌激素的影響。
睪固酮及雌激素 差異關鍵
睪固酮會影響腦部主管空間及數學能力部位的發育程度雌激素則影響腦部語言溝通部位的成長。而且,如果胎兒在子宮中吸收到的睪固酮越多,無名指的長度就會比食指多出越多反之,如果雌激素接受的比較多,食指就會比無名指長。
因此,雖然主導數學或語言能力強弱的幕後主角是性荷爾蒙,但從手指長短還是可以反推回腦部組織發展狀況。
從食指長度除以無名指長度,研究人員可算出「指比」。
根據統計,一般成年女性食指跟無名指的平均比率是一比一,也就是兩者一樣長男性的比率則為零點九八,表示無名指一般較食指長,同時代表在胎兒時期,接受了比較多的睪固酮。
男童無名指長 數學明顯較好
研究也發現,在男學童中,無名指較長者,數學成績還是明顯比較好。

 食指長同性戀 無名指長搞自閉

自由更新日期:2008/03/02 04:09
長短影響個性、健康與能力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我們用手吃東西、比手勢、拿東西,在意它們的美醜,但從沒想過手指與個性竟然也有關聯。足球員的無名指為什麼比其他男性長,手指與性之間又有什麼關聯?

手指提供男女大不同的豐富證據,甚至在出生前,手指的長度就已為特定的行為模式及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一本有趣的新書指出,食指與無名指的長度,大大影響我們的個性、健康與能力。

無名指早期的成長,易受男性荷爾蒙「睪丸素」的影響,而食指的早期成長,是受到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影響,食指與無名指的相對長度,因此影響了身體與腦部的男性與女性特徵。

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喜歡測量手指的長度,不過樣本數都還蠻小的,有些甚至還只調查某個特定的職業或專業,到底可不可信?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挫折復原力

深夜收到同事轉寄的信息,有關一個年輕的生命的故事,不禁長嘆。


同事問:我們能為我們的年輕人做些什麼?除了專業,我們還能給他們什麼?


我們當然都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無災無難,就像我們總是在早會的時候說「願天下無災難」。

我常說,如果我們怪下一代抗壓性不夠、經不起一點挫折,那也是我們自己慣出來的;我們希望他們過得比我們好,不是嗎?

小時候,記得有個廣告,是個父親看著自己的小小孩,從心裡說:孩子,我希望你將來比我強!

或許,我們在幫自己的孩子遮風蔽雨的同時,忘了人生的風雨,需要他們自己去經歷、去承受,這樣,在面對生命中更大的風雨時,他們才有辦法承擔。

身為父母,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災難;但是,父母應該要做的,是不是反而要幫自己的孩子練兵,而不是幫他擋風遮雨?


我們當然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走得跌跌撞撞,但是我們卻忘了,唯有跌過、撞過,他們才能面對更多的人世間的失意。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但如果作父母師長的,都把這七、八都擋掉了,那麼,我們的孩子,要怎樣瞭解不如意是常事呢?


思緒有點亂,先在這裡擱筆。

【分享】電子郵件五大禁忌

一、主旨不明確。
主旨要明確,如:開會通知:X月X日下午X時XX會議室XX會。這樣不用打開郵件就知道要說什麼。

二、內容沒重點。
內容要有重點:第一段就要放你預期對方讀了能有的反應跟動作。如要對方瞭解不能達成某件事的原因,請在第一段寫:以下是XX事件不能完成的原因,希望你能瞭解。然後下一段再解釋原因。

三、濫用副本、轉寄、全部回覆。
不要動不動就把笑話、奇文轉寄給所有的人。收件人是你期待要有行動的人,應被告知的相關人才是副本的對象。

四、太隨興的口語。
不能「我手寫我口」,因為電子郵件沒有聲調、肢體語言和談話情境,因此溝通錯誤率和翻臉率很高(另一種類似的工具是即時通信軟體)。口語上要別人給你一個確定的時間,在電子郵件上要說「不知道您何時有時間」。寫好的電子郵件至少要讀兩次再寄出。

五、不痛不養的激勵、糾正。
激勵要說出名字,團隊內要平均具名,並且要舉出明確事實,言之有物。糾正要用討論的方式,不適合用指責的語氣。可以的話,發完糾正的電子郵件後,打個電話。


用電子郵件溝通,好比使用飛彈,快速且威力強大:注意使用大忌,才能彈無虛發!(商業週刊1168期)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出題之累到爆炸篇

週末去參加一個研習,話說上週才經歷了颱風以及颱風完的清淨家園,週末還不乖乖的呆在家裡卻跑去研習也真是有點自虐,卻沒想到自虐成性的我在研習結束後竟然決定要身體力行,所以這個星期一直在壓榨腦漿出選擇題。

之前就曾經看過老美醫師執照考的選擇題,對於他們的題目真的覺得很有深度;如果選擇題都那樣出,就沒有所謂選擇題考不出程度的問題了。

但是等到自己要身體力行才發現真難啊...

以下是在研討會裡面得到的「如何出有水準的選擇題」的基本手則:

Writing good objectives and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The following are “basic rules” for writing MCQs from the paper
I.                    Each item should focus on an important concept, typically a common or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problem.
II.                  Each item should assess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not recall of an isolated fact.
III.                The stem of the item must pose a clear question, and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arrive at an answer with the options covered.
IV.                All distracters (i.e., incorrect options) should be homogeneous.

以下是出多選題的基本手則
一,每個項目應集中於一個重要概念,通常是共同的或潛在的重大問題。
二。每個項目應評估中的應用知識,而不是一個孤立的事實回憶。
三。題幹的項目都必須提出一個清晰的問題,它應該能夠得出一個答案的選項。
四。所有分心物(即不正確的選項)應均勻。

提供給大家一起去傷腦筋吧,如果選擇題都能到這個水準,真的就不會有考不出程度的問題了。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讀「我不是你碩士論文的檢查機器人」有感

我不是你碩士論文的檢查機器人
我才剛剛結束大暴走不久,看了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我還要補充幾個點:


一、因為所以之間要有因果關係。不要把所以當作連接詞,沒有因為不可以有所以;當然有了因為就要有所以


二、不要跟我說你做這個實驗要看ABC,然後分析可能會有的結果時說可能會有DEF,那樣就不用作這個實驗了。


三、英文不要每一個字都大寫,或是全部小寫。


四、要發明縮寫以前,要先看一下這個詞是不是已經有縮寫了。你只是科學界的小小小小小小小牌,除非這東西是你發現/發明的,否則不可以自己另出機杼(如果這個成語看不懂,請洽中小學老師)。


五、該引用的時候要引用,不要讓別人以為這些都是你的發現(那怎麼沒有成果哩?)。


六、如果你花了三個月寫你的大作,請不要認為老師可以在三天內看完。


七、如果你真的想要繼續深造,請不要期望老師會幫你「逐字修改」論文。如果老師沒有幫你「逐字修改」論文你就沒辦法改,那麼請回去想想你是不是適合繼續念下去。


八、你自己的專業(跟你論文有關的題目)千萬不能寫錯,不然老師肯定會暴走。


九、如果老師拒絕改你的論文,或是你沒有改他也不吭聲,我跟你保證絕對不是你天縱英明,也不是他有阿茲海默症。想想最近新生高弊案那些拒絕簽名的人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十、如果你有師兄師姐,寫論文以前請務必花時間去參考一下他們的論文。不要寫得跟他們天差地遠還要跟老師凹說沒啥兩樣,老師的長期記憶都很好(LKK的特徵),凹這種事絕對凹不贏。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閱讀習慣與主動學習

這幾年主動學習是很熱門的話題,畢竟我們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要靠老師把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怕大學要念八年也念不完,而且所有在書本上的知識,很快就會過期。台積電的張忠謀先生曾說,他大學時代學的知識,大概畢業三年後就都過時了,現在他在用的東西,都是後來自己學的。

由上面張忠謀先生的話可以知道,大學畢業後,如果就打算從此跟書本say goodbye的話,三年以後你就成為一個過時的人,用過時的知識在工作。如果想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一個career,而不是job的話,就要能夠時時update新知識。

要update新知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己看。也就是說,要常常去看書、看期刊、看雜誌、看報紙,看你是那個行業。現在其實很方便,我都用google reader把我想要的期刊網站以RSS的方式訂閱,然後在有空的時候、開無聊的會的時候、或是出差坐火車的時候,就可以打開電腦上網看一下最近有什麼新的文章、新聞,通常這些網站的RSS訂閱還會提供前幾行的內文,如果有趣的話可以按進去繼續看,覺得沒啥意思就跳過了。如果你的手機是android介面更好,連電腦都不用打開就可以用手機快速掃瞄你訂閱的RSS,有趣的就先加個星號,改天有電腦的時候,只要按一下google reader左上角的「星號標記項目」,之前標星號的文章就乖乖的跳出來了。

有點扯遠了,講了上面一大段只是想說現在要update新知識其實很簡單,比以前我當學生的時候容易太多了;關鍵在於要不要去做、有沒有動力。大家都說培養閱讀習慣跟主動學習非常有關,我也認為是這樣;畢竟前面也提到,update新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看,如果沒有人逼連有字之物都不願意拿起來看一眼,我想訂再多的RSS大概也就只是「純訂閱」而已。

但我覺得培養閱讀習慣只是主動學習的第一步。畢竟愛看書跟愛看「資料」是兩件事,很多事情牽扯到工作就不太好玩,我們的同學都很願意閱讀漫畫,我曾看過同學借了20本以上的漫畫書說一個晚上就看完了;這幾十本漫畫書裡面的字加起來也不少,可是我可以打賭五百塊同樣那麼多字的生化講義,如果不說要考試不會有人想要在一個晚上把它看完。

關鍵在於「動力」。當然閱讀習慣其實從小培養比較容易,等長大以後再來培養就難了,一方面是外界因素多了,要專注比較難;另外也是大腦的發育蠻多在小時候就逐漸成形(這部分可以參考洪蘭老師的文章),長大以後要再改不是不可能,難度相對會高很多。

我們還是回來談我們的關鍵「動力」。有動力可以在一個晚上看完20本以上的漫畫,沒動力給他10個晚上他也不想讀生化,當然要考試的時候同學自然就會去念,不過那個叫做壓力不叫做動力,但就像我前面說的,看愛看的書(不見得是閒書喔,我自己會看一些蠻硬的書,因為有興趣)跟看「資料」是兩件事,通常一開始多少會跟壓力跑不了關係,比方說明年校務評鑑要評學校是不是建立了「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本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因為這是新的東西,可是人家明年就要來評,這時候身為學校的行政人員,即使不想看也要看,弄不懂也要弄懂,而且還要去推,這時候就要強迫自己去看資料....

看久了以後弄熟了,對這個題目有瞭解了,接下來才有可能對這個題目發生興趣。這時候如果看到相關的資料出現在我的Google reader上面,我就會主動點進去看看他講些什麼,補充一點新知。

所以對於專業的知識,有時候真的很難自己去主動學習,尤其有些專業科目入門的門檻頗高,這時候就要去「上學」,不管是真的回學校去念學位、或是參加學分班、或只是去參加一個工作坊,都是很快上手的辦法,但是前提是要有動力,才能在一開始的階段能去強迫自己。養成閱讀習慣,只是在學習知識時少一個門檻而已,如果沒有動力,縱然可以一目十行,但是一行都不想去看也沒有用不是嗎?

所以在學校學習的時候,老師給點小考是有幫助的,用一點外在的壓力push一下,「逼迫」學生不得不「時時勤拂拭」,久了以後,跨過了那個門檻,就會比較願意自己去學了。當然這個壓力用多少、怎麼用也是大學問,過猶不及,如果考過了頭全部都烤焦,等到期末考完學生可能就迫不及待的把書送進垃圾堆或是賣給學弟妹,甚至我也有聽過學生指天誓日說再也不願意修某某老師的課等等等...這樣好像就有違當初的本意了,不是嗎?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大學教育失敗嗎?專業要有多專?

去年去台北聽了Tony Wagner的演講,提到哈佛啟動教改的緣由,是因為企業家和Dr. Wagner提到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不會思考、不懂得如何發現問題、也無法與他人進行合作(尤其是跨領域的合作)。這個結論讓Dr. Wagner大為震驚,從此投入了教改的路途。


而我們的企業家們,對於大學教育的意見卻是:現在的大學教育與企業脫節,教出來的學生到公司沒有辦法馬上就上手,大學教育要好好思考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對照第一段我提到Dr. Wagner遇到的企業家,其實大家都可以看到我們的企業家跟國外的企業家的層次相差有多少。


大學的任務應該是訓練一批作業員讓他們一到公司就上手嗎?


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的何欽斯博士(Dr. Robert M. Hutchins)說:"The object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aken as a whole, is not to produce hands for industry or to teach the young how to make a living. It is to produce responsible citizens".,換言之,教育系統的功能,不是在幫企業訓練作業員,而是教育出「負責任的公民」。何欽斯博士還進一步說,要訓練作業員,這是公司的責任,不是學校的責任,那是公司營運應該要投入的成本。如果要學校來訓練作業員,也不應該是大學的責任,而應該是trade school(職業學校)的工作。如果這些話給那些主管聽到,應該會罵死吧。


但是大學的功能,本就不是為了訓練「作業員」的,即使有些科系的確是為了某些特殊職業而設立(如醫學系),那也是因為該特殊職業需要有相當多的專業知識為後盾,這些在職業學校比較難以全盤供應。


當然台灣的教育系統是有一些問題,有些科系其實應該設立在職業學校就夠了,但是在台灣卻設立在大學,造成訓練出來的學生執業率極低,不過這部分就不在這裡討論。


在國外,我常看到所謂的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台灣大該要翻做技術學院吧)在電視上打廣告,這些Institute of Techology其實就是所謂的trade school (職業學校),通常他們主打的都是「我們有完善的設備,充足的師資,學生進來後保證可以學會一項技藝,學校輔導考照,考取率高於全國平均,本校聲譽極佳,學生畢業後就業率100%...」等等,絕對不會去強調有多少畢業生可以插班上大學、上研究所,因為這些Institute of Technology原本設立就是要訓練學生學會一項技藝,而不是要繼續升學。


如果說今天教出來的學生都不懂得思考、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表達、也不能與任何人合作,那麼我們可以說大學教育失敗了。如果我們的企業抱怨的是大學沒有幫他們訓練作業員,我想他們自己去設立一個像這樣的trade school應該是比較恰當的。讓大學來幫他們訓練作業員,不但不可能(因為大學沒有這樣的師資),也不恰當。


何欽斯校長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任內時,他相信大學生首要要接受的教育應該是溝通與表達,然後是數學和科學,接著是地理、歷史、文學,最後是藝術與音樂。他在任內大力推動這個概念,將芝加哥大學的課程給重新塑造,在那段時期的芝加哥大學培育出了很多著名的校友;但是當時何欽斯校長也受到很多質疑,最後甚至因此而去職。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行業,從短期實在很難看出誰是誰非,可是我們的企業主都只要炒短線...



回顧到當初和Dr. Wagner抱怨的那位企業主,以及我們的企業主,不禁悵然。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曾經

最近發生了很多事,也讓我做了一些決定。
長程來說我不知道會有什麼影響,但是以目前來說,我想,是該結束一些什麼,又開始另外一些什麼的時間到了。
要結束的,曾經是我以為很寶貴的、可以一直努力下去的,當然也不是不難過。不過,When the situation becomes unbearable, it is time to give up and let it go.

今天看到陳永隆老師的留言:

目前的老闆,總是付出薪資讓員工貢獻老闆期待的成果;有沒有一種老闆,願意付出薪資整合員工現有的"優勢",而堆砌出不一樣的"組織績效";目前的老師,總是付出知識讓學生考出老師期待的分數;有沒有一種老師,願意付出耐心傾聽學生期待的"未來",而堆砌出不一樣的"教育成效"。


我曾經是這樣的老師,但是學校的評鑑、繁重的教學(每週九小時的課程,平均每小時我至少要花3-5小時的時間去備課)、以及後來這幾年加在我身上的行政、還有有心卻無力去進行的研究...我必須要說,我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可以三者兼顧,我應該是能力很小、頭腦很笨,所以我連兩樣要兼顧都做得很勉強。


我不知道當我跟學生說,甚至用紙筆寫下來要怎樣做、要怎樣修正,下次同樣的錯誤仍然出現,或是完全沒有做時,我要怎麼辦?難道我要整天跟在他旁邊耳提面命?


我不知道當我一週有十幾節課、甚至二十節課(這是協同授課帶來的問題)時,連備課都備得2266時,我要怎麼去發揮創意?我要如何循循善誘?


我不知道當我每天要花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處理行政事務,還做不完的時候,我要怎麼樣去「調配」我自己的時間,所以可以有時間做研究?如果一停下來就昏昏欲睡,我要從哪裡去找時間讀paper?


然後,我又看到永隆老師的另一個POST:


Q1:你是在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夢想)努力,還是在為別人設定的指標(期待)努力?
Q2:你是要放下自己現有的"好",去追求別人設定的"好"?還是可以放下別人設定的"好",開始去貢獻你現有的"好"?
==> 如果你已經有了別人沒有的力量或能量,應該就可以開始付出了!




說真的,我很想哭。

我設定過我自己的目標,我也知道我會的是什麼,但是我沒有辦法去做。

現實的層面,我需要這份工作,而這個現實面,已經讓我沒有辦法去實現我自己的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