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青少年 七成五網路成癮

平均每週上網22小時(高中生超過28小時)
上網最常做的事:1.玩電腦遊戲 2.線上聊天 3.下載影音
七成五青少年出現網路沈迷的徵兆,六成七只要網路斷線,就感到心情不好。
五成七的電玩迷是在國小階段養成,尤其國小畢業升國中時期,更是超級危險期。
近五成台灣青少年因為上網而減少睡眠時間。
網路交友是青少年網路成癮主因;台灣青少年在網路聊天室平均同時和五人聊天。

資料來源:金車教育基金會,2009年調查
                    致理技術學院2007年「兩岸青少年上網行為及網路成癮現象」調查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自己跟自己比的卷宗評量與課堂觀察

家裡在清明節前收養了一隻流浪小瑪,他對於我們幫他取的名字沒有反應,不論我們如何教他都是不回應。

後來發現他對另外一個發音相近的名字比較有反應,所以就開始叫他另外一個名字。

今天早上,我跟弟弟說:「現在叫他雷丘他會搖尾巴耶。」

弟弟很不以為然的說,家裡其他的狗叫他們名字也都會搖尾巴,所以雷丘會搖尾巴沒什麼了不起。

我就跟他說,你不能這樣比較啊,因為雷丘本來是怎樣叫都不會有反應的,現在叫他會回頭,還會搖尾巴,這樣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你不能拿他跟其他的狗狗比,因為他們是不一樣的,要拿他自己跟自己比。

講到這裡,我就忽然想到,這不就是所謂的課堂觀察跟卷宗評量的概念嗎?

考試,不管是期中考試或是小考等形成性評量,或是期末考(總結性評量),其實都是選取一個時間點,整體的看全班的表現,老師所看到的是這個學生相對於全班學生的成績。但是,每個學生的程度不同(這點尤其在我自己任教的科系上很明顯),每個學生對同一個老師的教學方式所能產生的理解也不同,如果單純的只是用考試的成績來看,有時後難免失之於偏頗。

尤其當使用原文書以及英文教材時,還要再加上對於英文的理解程度。

如果能夠收集每個學生從開學到學期結束的作業、報告、心得、考卷,形成一個卷宗(portfolio),然後從那個卷宗整體的去看,這個同學從學期初到學期末,學習的狀況如何,然後依據這個來進行評分;當然也要參照全班的狀況做為一個客觀的指標,這樣是不是會比較公平呢?

這就是所謂的卷宗評量,當然卷宗評量,相對於考試是比較質化的,所以要做的工作會多很多,一般來說,我們會盡量蒐集有關的資料,老師要設計一些作業,讓學生可以繳交學習成品;不過這個部分除了學生要用功,老師也要更用功才行,批閱這些學習成品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能有好的TA來幫忙當然是很讚,如果沒有,老師就要多辛苦了。

除了卷宗評量之外,如果在小班教學還可以引入課堂觀察。老師跟TA每次上課的時候花一些時間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且要加以記錄(絕對不要相信你的大腦),未來可以做為評分的依據。這部分在小班教學比較可行,如果再大班教學就要有相當多的TA才有辦法達成。

當然,不論是卷宗評量或是課堂觀察,因為都是屬於質化評量,所以老師與TA最好能在事前先討論出一個評分的標準,有疑問時可以互相討論。這個標準不必然要公開給學生,但如果沒有評分的標準,造成因個人主觀意見不同,在評分上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是會抗議的。建議一開始可以在討論出評分標準後,前幾次老師與TA可以交換批閱作業、交換觀察不同組別的學生,然後開會針對評分的結果進行討論,把太主觀、不一致性太高的地方盡量弭平,這樣在未來評分時才不會有爭議。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讀書筆記】評量的方法

評量的方法可分成五類:

一、由學生直接提供答案的評量
1.傳統式標準測驗:有標準答案,是大型學習成果評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沒有標準答案,但有評分項目與計分標準:包括
(1).問答題及申論題。
(2).課後作業(如讀書心得報告)
(3).實作評量測驗。
(4).面談/口試。
最好是先訂出明確的評分規範,以降低評分誤差。

二、由學生提供成品供評審
專題研究報告、寫作成品夾、藝術作品、表演影像與錄音集。
將整個學期的作品收集成為portfolio,更能夠評量學習成長。

三、由學生自我評估或報告
畢業生追蹤問卷、學習日誌都包含在這裡

四、由評審者依量表或特定項目評估
教師對學生、雇主/長官對學生、同儕

五、統計分析既有行為表現記錄
學生在校表現(修課情形、轉學、休學、退學、課外活動參與程度、證照考試、畢業後就學及升學進修狀況)

摘自彭森明「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作為指導教授的一點疑惑

從來到現在也零零碎碎收過五六個研究生的樣子(專題生就更多了),但是我一直心裡有個疑惑。

每次學生拿他的poster或是論文來改的時候,文句不通順還算是小事,常常是邏輯有問題:

>沒有因為卻有所以
>有了因為沒有所以
>因為跟所以之間並沒有因果的關係

如果是文句不通順,通常我會修正一下;但邏輯的問題,或是科學的解釋(最常見的是過度解釋,或是東拉西扯)的問題,我前幾年還會修改,但是後來卻發現:

學生拿了我的修改以後,絲毫不加思索的就全部照改,改完後也沒有再看一遍;

原本我希望能藉著這樣一來一回修改的過程,讓學生瞭解到科學的思考的邏輯,達到科學研究訓練裡面很重要的一環;卻沒想到學生拿回去原樣照改,改完以後印出來,看也不再看一眼的,就把印好的revision直接拿到我面前。

我怎麼會知道的?很簡單,老師們在學生論文上的修改,通常字跡都不會很工整。學生看不懂,但是卻想也不想的打了一個錯得離譜的字上去,然後還印好拿來,這不是想也不想不然是什麼?

如果只是我改,學生拿回去照樣打字,然後馬上送回來給我進行下一次的修改,那麼這個學生,他不是研究生,他只是秘書。

所以後來我越來越少做這樣的事,學生的論文,如果有問題,我會把有問題的部分圈起來,寫上有疑問的點或直接給一個問號,要他去想想要怎麼改。

沒想到接下來拿到的是沒有修改的論文。我問學生為什麼沒有改?

「老師你只有打一個問號我不會改。」

這樣,怎麼能當一個科學家?

這樣,頂多當個研究助理而已。而且,有些研究助理可能還比你優秀。

如果,你是這樣的研究生,我勸你,回家去問問自己:如果老師寫的修改,你拿回去直接改完、印出就交給老師;如果,老師沒有寫要改成什麼樣子,你就不會寫;你究竟是在當什麼樣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