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如何培養社會需要的大學生

一位在其他大學任教的同仁寫道:
『即使是教育相關領域的碩士生任計畫兼任助理,最常遇到的是願意幫你謄逐字稿、校對或準備和清理會議茶水之流的事,但拒絕參與文獻閱讀、討論、摘述或分類等真正與學術能力訓練有關的任務...因為那與他/她的論文主題無直接關係、會增加負擔。
年輕人覺得:我又沒拿你多少錢,幹麼作那麼多!
個人覺得這種想法,是讓人連22K都不值的關鍵。學生選擇自由(時間、行動的自主權)寧取低酬庸的任務,但個人對能力、社會地位和期許的自我認同卻沒有同步調整。個人最想請教任教於大學的各位,在什麼學科、訓練方式能轉變此種狀態?』
------------------------------------------------
我覺得現在從大學走出去的畢業生,有不少只想著「吃要吃好,做要輕巧」的。
又想找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又不願意多做事。

我的一位朋友開餐廳,請了一個服務生,
他請她有空的時候去掃一下廁所。
那位服務生很委屈的說,我不是來掃廁所的。
我的朋友問他:這店裡,我是老闆,還有廚師,然後就是你。你不掃難道要我掃?
這也就算了,第二天服務生的媽媽來了,
跟我的朋友說:你不可以叫我女兒掃廁所,他在家裡也沒有在掃的。
我們也有學生到學校什麼也不肯做,理由就是這些在家裡他也不用做,家長還會跑來說。

我覺得大學除了專業教育之外,生活教育、品德教育都非常重要,
我覺得大學生需要從大學學到的能力是「認真、負責、肯學又有專業能力」。
但是前面的「認真、負責、肯學」要從生活以及品德教育做起,而且不是只有人文老師的責任。
我們有上專業科目的老師,叫學生人文課/通識課請假,因為系上開研討會,雖然學生才一年級可能聽不懂,但他還是認為學生要去參加,所以人文課/通識課可以請假。
學生來找我請假時我拒絕了,我跟他說,正常的課程比較重要。
但是學生很委屈的說,老師說如果不去,他的研究室就不能進了。
這是一個壞的示範,他在告訴學生,除了專業能力,什麼都不重要,都可以不必尊重。

我覺得學生的品德教育與生活教育,需要所有的老師以及家長一起合作,
上面提到的那些家長,也是很壞的示範,
孩子在家裡嬌生慣養,
但是出來做事,除非公司是父母開的,沒有人會請一個員工到公司來供奉。
即使是父母開的公司,如果縱容自己的孩子在裡面養老,只怕這樣的公司也無法經營得久。
當父母是大學問,否則也不會有上面我敘述的那種老師了。

但是這些因素我覺得缺一不可,
要學校好好教育學生,家長必需要放手,當然學校的老師也要有共識,
不是只有專業才重要,這個社會上「X學怪人」多得是,我們不需要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