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台灣的未來在教育,但是教育準備好要改變了嗎?讀「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作者: 嚴長壽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4/03/31

ISBN9789863203933
以上資料來自博客來












最近這些年已經很少有書讓我一口氣想要讀完了,但是嚴先生的這本書真的讓我一口氣就讀完了。

文筆流暢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真正驅使我一口氣把它看完的原因,是打從內心發出的共鳴。

在大學教了十四年的書,每年看到一批批的大學生進來,一批批的大學生畢業離開校園,我高興嗎?不!我擔憂。

為什麼?因為我看不到他們為什麼要來學習的原因,每個班級會有少數認真的學生,而大部分的學生我從他們上課的態度以及課後交作業的情形,我擔憂他們。他們現在不知為何而學、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想法。

到了三年級時,他們普遍的想法是「先考考看研究所再說」,在過去我的時代,因為研究所錄取率極低,講「先考考看研究所再說」的同學,往往會被恥笑,也沒有多少跟我同時代的學生敢這樣說。那麼低的錄取率(國立大學碩士班我估計在5-10%),考考看是考不上的。

可惜的是,因為廣設大學加上教師升等制度往研究一面倒的結果,現在大學已經淪為基礎教育,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於是「考考看再說」也就等於「讀碩/博士班吧」的意思。

於是一批批的大學畢業生,成了一批批的碩士生、博士生,而這些碩士生、博士生在畢業後,又茫茫然地找工作。

因為公民教育的不足,我在大學看到進來的學生,當亂丟垃圾被檢舉時,還理直氣壯地說「學校請的阿嫂不就是要幫我們打掃」;我看到學生說「昨晚冰進宿舍公區的食物,今天一早就不見了」、「我好好晾在曬衣場的衣服不見了/被擠到角落根本沒有乾」;甚至還聽過有同學因為從來不倒垃圾,最後跟室友起了衝突...

因為在大學任教,我看到的學生,是過去十八年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總和的結果;我常常會嘆息,到底家庭/社會/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的孩子,不只是課業方面的基礎不紮實(這可以由網路謠言滿天飛這件事看出來),連基本的公民素養也不夠。

當我看到嚴先生這本書時,我真的有驚豔之感。之前的「教育可以不一樣」,我看到的是嚴先生很關心技職教育;我也認為技職教育很重要,我也認同台灣需要把技職教育給救回來,但是台灣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長期忽視公民教育(我們以前高中聯考會考,但是合併在社會裡面;大學根本就不考,所以也沒有人會唸),養成一批公民素養不足的政客;長期政黨的惡鬥,把國計民生都拿來當作賭桌上的籌碼,於是我們面臨一個全面崩壞的境界。

因此當我看到嚴先生提出「三個素養與兩個能力」時(p.135-136),我真的非常的感動!

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品格的訓練必需從小養成,是先於所有教育的基礎;品格也是社會共同遵循的默契與互信的基礎;公民素養則是決定我們選出什麼樣的政府、什麼樣的民代,也包括如何正確監督他們的能力;人文與藝術的素養更是決定社會的美學,以及精神生活的重要資產,他是下至平民;上至總統在出社會前就必備的基本素養,有了它,才會珍惜自然資源,有了它,才能讓人類從金錢權力走向找到更豐厚、自在的生命價值。(p.136)

而嚴先生在第四部「我的偏鄉教改大夢」裡面所擘畫的藍圖,更是令我嚮往。在花蓮住了十四年,我看到、聽到台灣的偏鄉存在著非常嚴重的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經費不足並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教師流動率高。因為新聘教師多以代課教師方式聘任,一年一考的方式,消磨了有教學熱情的老師;即便好不容易考到正式職缺,因為少子化各校面臨縮編時,「後進先出」的制度又讓年輕的老師對職業保障沒有信心。而資源與經費長期的往西部、北部傾斜的惡果,又造成教師好不容易站穩腳步,當成家立業後,為了自己的孩子的未來,又要開始汲汲營營地爭取調任往北部....

可是要做到平衡南北/東西差距,這個目標卻不是我這個小人物可以做到的;而大學的環境,也不容許我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育。過去十幾年來,我一直有個夢想,如果有一個學校,可以讓老師專心的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而不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做一些跟教育無關的事...這樣的學校,存在嗎?

從嚴先生本書的第四部,我看到了我夢想中的學校存在的可能。我看到均一中學保留三分之一的名額給經濟弱勢的家庭的孩子,提供全額獎助學金、食宿;我看到許許多多教育老兵願意投入輔導學生。

我在花蓮十四年的經驗,除了讓我憂心孩子的學習心態以外,其實我也看到,很多孩子之所以在學業上的成就不如人,其實並非才智不及,而是因為教育資源的城鄉落差造成的。因此,當我看到均一中學致力於在花東的偏鄉小學巡講,希望老師們可以推薦學生到均一就讀,我真的很感動。這是我夢想中的學校啊!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提供給有心要唸書的孩子,而不是有錢可以唸書但沒有心的孩子;而對於沒有辦法負擔的孩子,我們應該要幫他把經濟的重擔挑起,畢竟錢能解決的應該都可以算是小事。如果這樣的學校早20年出現,我應該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孩子送過去!

台灣的未來在教育,但是台灣的教育需要改變。我們準備好要改變了嗎?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一本有趣的書-我看「古中國的X檔案」

古中國的X檔案

以現代科技知識解山海經之謎(二版)

 (25) 

| 平裝 | 9789867151414
資料來源:aNobii



很久以前就買了放著,一直都沒有看。
最近整理書櫥時再度看到,於是又把它拿出來...
其實還沒有看完,不過這本書真的很有趣,一面看就有一些想法,怕看完以後忘了,所以先在這裡記錄一下。

「航天飛機」帶來的疑惑

作者使用的名詞似乎是由大陸來的,對台灣的讀者會比較不容易理解。如:航天飛機,其實在台灣叫做太空梭,但是直到第十二章才看到圖,所以之前一直不知道作者在說的「航天飛機」是什麼?(2014.6.1)

「七十二家」是週期表?

樹谷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禪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中山經)

這段我覺得他在解釋『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硬要把『七十二家』解釋成週期表的七個周期、十二個系,把句子拆成『七、十二家』,太牽強了...會不會這個『七十二家』指得是對現代科技有用的元素呢?所謂的『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否意思是:差不多是七十二種?

我不是理工人,這需要相關的專家來解惑,不過個人是覺得這三句解釋得有點勉強啦。(2014.5.25,修正於2014.6.1)

南山經的「玄龜」是工廠還是無線電對講機?

第八章裡面,對「魚」和「龜」的討論,在108頁說南山經的玄龜是水中的工廠;我卻覺得看來比較像無線電對講機(以下簡稱無線電)呢!原文是這樣:

『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施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作者認為「佩之不聾」是指,工作人員進去裡面就不必穿太空衣;可是我覺得用無線電來解釋,似乎更為合理。

『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是說明無線電的形狀,那『虺尾』講的就是無線電的天線。『其音如判木』是形容待機時發出的聲音;『佩之不聾』因為只要佩戴了無線電,可以跟人連絡,當然「不聾」;不過『可以為底』到底要怎麼解釋,就有點傷腦筋了。(2014.5.30)

「犰狳」是生物武器嗎?

作者認為「東次二經」裡的「犰狳」是生物武器(181頁),我覺得比較像是噴灑農藥的器具。『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這「見人則眠」就是因為噴洒的東西對人有害,所以人來了就要收起來不噴了。(2014.6.1)

「一女子跪,據樹歐絲」是什麼呢?

第十三章,有些真覺得作者解釋得太牽強了;如13-9海外北經:『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

作者硬要把『一女子跪,據樹歐絲。』解釋為一個人造衛星在發射電波(p.191),可是,電波是看不見的東西,古人又怎麼可能去描述呢?雖然我也認同『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應該說的不是真的植物,而是發射電波的通訊塔,但是把『一女子跪,據樹歐絲。』解釋為一個人造衛星在發射電波,還是太牽強!我覺得『一女子跪,據樹歐絲。』比較像有人(機器?)在修理電線吧。

祝餘是植物?還是天線?

還有對於「祝餘」的解釋(p.186),作者認為「祝餘」是天線,可是『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怎麼看都是植物啊!作者認為『縱使把「祝餘」當作是真的植物來解釋,又怎麼有令人「食之不飢」的植物呢?』所以他認為「祝餘」應該不是植物。

但是我覺得「祝餘」應該就是植物,至於說「食之不飢」,又沒有說吃了永遠都不餓,應該是說這種植物很美味,可以讓人吃了以後暫時不覺得餓。就像「望梅止渴」,也沒有人說永遠都不渴吧?!覺得這裡做這有些硬拗了。

育遺谷中的怪鳥

另外在第十四章,14-5 『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南次三經, p. 203)作者認為「凱風」不是南風,講了一大堆有關山谷的方向的問題(p.204-5),所有的立論都建築在南次三經裡面提到,從天虞之山往東有禱過之山、丹穴之山、發爽之山、旄山之尾、非山之首、陽夾之山(說真的這些山的名字實在讓我很好奇...),所以作者認定這裡有個東西走向的山脈;但是,就算這裡的山脈真的是東西走向的,也不代表山跟山之間不能有南北走向的山谷呀?

不過,我覺得『多怪鳥。凱風自是出。』應該要一起看才對,所以「凱風」是從「怪鳥」出來的,這些「怪鳥」可能是飛機,所以「凱風」就是飛機起飛時的噴射氣流。作者認為「凱風」是因為山谷裡面有熔岩跟溫泉(書上原文為「沸泉」),所以認為這些怪鳥是去採集熔岩裡的礦物(p.205-6);姑且不說熔岩裡的礦物到底是什麼(作者也沒有解釋),但是熔岩的溫度極高,什麼東西遇到都燒掉了,有必要在它還沒有冷卻之前就去開採嗎?裝到運輸機(怪鳥)上,運輸機不會溫度升高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嗎?

「三青鳥」住在哪裡?

另外在214-5頁,作者引用了「海內北經」裡面的文字:『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14-12,p.214)。

在前面(14-11, p.213-4),作者引用了「西次三經」的文字: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獸焉,其狀如 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有。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 狀如【樂鳥】,其名曰鴟。』;

然後把這兩段合併解釋,說「三青鳥」是駐守在「三危之山」?但筆者去查山海經原文「海內北經」的這部分,卻是:

海內西北陬以東者。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東向立。一曰龜山。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崙虛北。

所以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鳥」根本就不在「三危之山」啊!誰說「三青鳥」就只能住在「三危之山」的?

感恩現代科技,當筆者搜尋山海經全文時,發現裡面除了「西次三經」跟「海內北經」以外,還有其他的地方提到「三青鳥」: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東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谷所在。』(大荒東經)

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爰有甘華、璇瑰、甘柤、瑤碧、白木、白柳、視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銀鐵。鸞鳳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
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曰少,一名曰青鳥。』(大荒西經)

所以「三青鳥」並非一定要住在「三危之山」囉!(2014.6.2)

章節字句的乾坤大挪移

在第十五、十六章,作者為了要照自己的意思解釋硬拗,把原書的句子給乾坤大挪移,尤其是第十六章...



這樣把原文移動到完全跟原意不同,只為了要證明「白玉」是核燃料,實在是太過牽強了!(2014.6.4)

我們來看一下原來山海經的這部分: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音密)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
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
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栗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
自峚山至於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閒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被作者調整成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音密)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
其中多白玉,黃帝是食是饗。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
其原沸沸湯湯,是有玉膏,以灌丹木。
丹木五歲,是生玄玉。五色乃清,五味乃馨。玉膏所出,瑾瑜之玉為良,堅栗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
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
自峚山至於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閒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只要前後文不是依照原文的順序,筆者就把它改一個顏色表示。可以看到作者為了要把這段解釋成黃帝在製作核子武器,還真的花了不少功夫;只可惜真的太牽強了些。

很有趣的是,作者一直對山海經中的「食之不飢」這句話很有意見。前面提到「祝餘」這種食物時,他也說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吃了永遠不餓,這裡(p.241)他又說了一次。

筆者原來還以為,是否以前的人對山海經的注疏有提到「吃了永遠不餓」這件事呢?可是去翻了一下郭璞先生的「山海經箋疏」,第一筆有關「食之不飢」的記載就是有關祝餘,但是郭璞先生也沒有說什麼呀?所以認定「食之不飢」=「吃了永遠不餓」應該只是作者自己的想法,以便經由進一步來否定這個想法後,來說其實這不是食物,是核燃料之類的。

其實,原文不要把順序給乾坤大挪移,還是可以解釋成作者想要解釋的樣子。(2014.6.5)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第21章。


因為有前次的經驗,所以我看到這樣滿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引用,我就有點無言了。(上面的標點符號是我自己加的)。

作者果然又把整段給乾坤大挪移了...


我對完原文以後,變成下面這樣:


作者說他把這段重新排列,是因為『這段記錄,在次序上相當錯亂』;可是對照另一段(大荒西經)類似的記載,筆者並不覺得這段在海外西經的記載有什麼亂的:


講的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事情...有什麼「不清楚」嗎?

削足適履

另外,在第二十章,也出現了把山海經一段中間的文字刪除,以方便照自己的意思解釋的例子。


原來的文章是:「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谿。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標點符號依照袁珂「山海經校注」)

藍色的部分是本書作者刪掉的段落。作者說郭璞對「沮」的解釋是「滔」,「滔」是大水...可是我對照郭璞「山海經箋疏」裡面說:「沮,滔,言其血膏浸潤壞也」而在袁珂的「山海經校注」裡面提到,這個「滔」應該是「陷」(p.235)。筆者以為,不管「滔」是不是「陷」,其實郭璞原來的註解後面還有「言其血膏浸潤壞也」,但是作者為了要把「沮」拗成「大水」,所以就把後面的註釋給刪掉,這實在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而所有的這些,只是為了要把「三仞三沮」解釋成「每隔三仞寬的距離,挖一條相當寬的水道」(p.318),但是看原文就知道,其實要把原文解釋成禹在挖跑道,是很困難的事。(2014.6.10)

我必需要說我認真了XD

在第22章裡面,作者把一堆「日月所出」集中在一起:


作者認為「日月所出」跟「日月所入」是代表衛星發射站和收回站,東邊發射、西邊收回,那麼要怎麼解釋(22-11)的「日月所出入」呢?我必需要說我認真了。我還是覺得講這些地方是太陽升起跟落下比較合理,至於「日月所出入」的「方山」,應該是因為他的位置剛好在比較居中的地方...

整本書看完以後,我必須要說:作者在某些部分的確說服了我。
怎麼說呢?在第二十五章到二十七章,作者詳述了對應的一些地形;如果山海經裡面對應到的的確是這些山,以目前的方位來看,要說是周朝官員的地理探查,這些山巒、河流、與海,似乎跟周朝當時的位置也相差甚遠,倒比較像燕山運動之前的地形;但是在燕山運動(六千七百萬年前)時,連哺乳動物都還沒有出現,更不用說人類了!所以,在這樣的假設下,比須要說:留下記錄的應該不是地球人。

作者認為記錄者可能有看到影像的記錄或是看記錄片;我認為可能是周朝的官員破譯了古代的抄本。因為破譯以後,發現這些記錄非常有用,為了避免被有心人利用,於是決定不要附上現代的方位,也不要寫得太清楚,同時把地圖跟記錄分開存放。但是歷經戰亂(周幽王犬戎之亂),地圖就此消失,只留下經文,使得後代子孫認為這本經只是一種荒誕的記錄,被當作神怪志異小說看待。

本書想像力豐富,雖然有些地方不免有穿鑿附會之嫌,但是讀起來仍覺得趣味十足,對於需要刺激思考的現代人來說,我覺得是一本有趣的書。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千絲萬縷話從頭-我看「植物帝國」並兼談此書在翻譯上的謬誤

植物帝國:七大經濟綠寶石與世界權力史

An Empire of Plants

(以上資料來自博客來









以「改變歷史的XX種植物」、「改變文明的OO種植物」為題的書很多,我手上就有好些本;如Bill Laws的「改變歷史的50種植物」(積木文化出版)、酒井伸雄的「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馬可孛羅出版)等。不同作者選擇的不同的植物做為素材,而本書的角度顯然要突顯出經濟作物與帝國擴張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選擇了七種植物:煙草、甘蔗、棉花、茶、金雞納樹、罌粟、橡膠。

書中仔細地描述這些植物的歷史,如何被人類所發現、所利用;我們看到了,第一個抽煙的歐洲人,被嚇壞了的同胞檢舉、坐牢,等到出獄時,卻發現同胞們都學會了抽煙(怎麼沒人想到要放他出來啊);我們看到了歐洲人喝了上百年的茶,卻從來沒看過茶樹的長相,甚至以為紅茶跟綠茶是不同種的植物;我們看到了歐洲人到十七世紀才開始可以在茶裡面加糖,也看到了橡膠的栽培為巴西帶來生態浩劫,但最後當歐美發現馬來西亞氣候適合種植橡膠樹以後,巴西立刻被棄為敝屣...

書中也提到所謂的「植物獵人」。自從1492年發現新大陸以後,歐洲人除了在全世界殖民以外,新世界的植物也讓他們訝異不置。於是不同的國家、企業派出了所謂的「植物獵人」到處尋找新的植物,「挖寶」。新世界的人民對於舊世界的遊戲規則並不了解,於是在植物的資源、乃至動物與礦物的資源上,自1492年開始後,新世界慘被掠奪。

在「罌粟」這一章中,歐洲國家對於中國的掠奪更是令人怵目驚心。因為中國對於歐洲的商品幾乎沒有需求,而歐洲卻非常喜愛中國的茶葉,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最後歐洲人為了平衡這個逆差,竟然以販賣鴉片的方式,來逆轉這個逆差,造成不到一百年裡,中國吸毒人口暴增4.5倍,由1830年的三百萬到1906年的1350萬!這個現象直到歐洲自己也深陷毒網之後,與中國簽署限制鴉片進口後才得到改善。而在這一章中提到,在1729年(雍正七年)清朝政府頒佈禁煙令,出售鴉片者將被處死;但筆者搜尋網路資料的結果,在雍正七年頒佈的「懲辦興販鴉片煙及開設煙館條例」中只有說,販售鴉片者枷號一月,發配充軍;私開煙館者,首犯判役刑監候,從犯判杖責一百,流放邊疆。似乎並沒有處死(原文是'strangled')這麼嚴重。

書中對於這七種經濟作物對世界權力擴張的影響有很仔細的描述,但不知是因為內容本身,或是翻譯的緣故,本書在閱讀上略有艱澀之感,而翻譯上也有一些錯誤;雖然不妨礙閱讀,卻令人疑惑。如244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提到「以半環繞的方式割出一條大約零點八公分的螺旋形切口」,筆者不知道如何能割出一條這麼小的缺口還保持螺旋形呢?另外是譯名都未附上原文,由於台灣對於人名的翻譯並未統一,附上原文可以方便讀者查詢相關資料,沒有附上原文,在查詢上就沒有這麼便利了,這也是遺憾的地方。

很妙的事情是,這本書在台灣,除了以「植物帝國」發行之外,還有另一個版本叫做「改變世界的植物」(華滋出版),目前粗略看去,華滋版對於譯名都有附上原文,但不知道華滋版翻譯是否流暢?序曲版上出現的錯誤是否在華滋版上也出現?可能就需要找時間再比較看看了。

後記:有關「以半環繞的方式割出一條大約零點八公分的螺旋形切口」,筆者參考華滋版本(p.270)發現文字一模一樣,於是只好去參考原文本了。由於筆者首上沒有原文本,也沒有購買的打算,最後經過館際合作終於由台北市立大學圖書館借到了"An Empire of Plants",在p.166的原文是:

Rubber is gathered by 'tapping' the tree, which involves cutting spiral-shaped grooves to the depth of about 1/4 in (0.8 cm) into the bark half way round the tree (the tree dies if it is cut all around the girth).

所以應該是「以半環繞的方式割出一條大約零點八公分的螺旋形切口」才對。

這句話價值105元哪~

仔細地去看了一下發現,兩本的譯者是同一人;應該是不同時間的授權版本吧?

【2014.6.10 更新】:因為館際合作借到書,最近開始認真看,結果跟中譯本對照,有些謬誤之處在這裡列出;比較嚴重的錯誤,項目號碼用橘色標示。

本文只包括1(p.12-87)-50(p.87)的勘誤,至於51(p.87)-125(p.162),以及126(p.163)-204在另外兩篇文章中。

【2014.6.17更新】:由於「改變世界的植物」一書應該是「植物帝國」的新版,因此勘誤表新增「改變世界的植物」的頁數,以桃紅色字表示。

1. (p.12)(p.4)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肉桂是長在淺水湖裡,阿拉伯人去採集肉桂時,要把全身蒙住,只露出眼睛,還得趕一匹牛同行,用以掩護採集者,以免遭到棲息在淺水湖畔的蝙蝠的攻擊。他又說,毒蛇盤踞的深山幽谷裡和可怕的大猛禽巢裡都有肉桂,得等鳥巢落地時才能採到。
這段的原文是: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 Herodotus recounts that when the Arabians went out to collect cassia, they had to cover their whole bodies save their eyes in ox-hide to protect them from attack by bat-like creatures that inhabited the shallow lakes where cassia grew. Cassia, it was alleged, was either found in deep glens infested with poisonous snakes or came from the nests of terrifying birds of huge size (the spice was collected when the nests fell to the ground).
根本沒有「一匹牛」這件事,這段應該要翻成: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肉桂是長在淺水湖裡,阿拉伯人去採集肉桂時,要把全身用牛皮蒙住,只露出眼睛,用以掩護採集者,以免遭到棲息在淺水湖畔的蝙蝠的攻擊。他又說,毒蛇盤踞的深山幽谷裡和可怕的大猛禽巢裡有肉桂,得等鳥巢落地時才能採到。

2. (p.19) (p.13)歐洲人也為土耳其鴉片吃盡苦頭,各國怨聲載道。
這段的原文是:Only when Turkish opium began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uropean countries was an attempt made to limit, and eventually to suppress, the Indo-China smuggling nexus.
應該可以翻成:等到歐洲人也因為土耳其鴉片吃盡苦頭,各國才開始限制、最終壓制印度-中國之間的鴉片走私。

3. (p.24)(p.19)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是把菸草碾碎、點燃後用鼻吸
原文是:ground tobacco and taken it as snuff.
所以應該是:把菸草碾碎以後用鼻吸。

p.25
4. (p.20)可異花授粉和自花授粉。
原文是:insect- and self-pollinating.
雖然insect-pollinating的確造成異花授粉,但是還是應該要翻譯為「依靠昆蟲授粉」才是正確的。
所以應該是:可依靠昆蟲授粉或自花授粉。

5. (p.21)在「生長習性」這部分有:還可採取摘除頂芽的方式促進葉芽生長。
原文是:to maximize leaf growth the flowers are pinched out.
沒有看到頂芽(apical bud),倒是有看到花(flower)。
所以應該是:還可以摘除花苞以收穫更多菸葉。

6.(p.21)「生產加工過程」這部分有:同一植株可得到六至八種產品。
原文是:In this way six to eight croppings can be taken from the same root, maximizing the productivity of each.
所以應該是:同一植株可收穫六到八次,使產量達到最大。

7. (p.26)(p.21)那些黃色的葉片被拋在船板上無人理睬
原文是:tossed overboard
overboard的意思是"off a boat or ship and into the water"
所以應該是:那些黃色的葉片被丟掉。

【2014.6.11更新】
8. (p.27) (p.23)兩個醫學生合寫的書,書名應為「阿茲特克人的草藥」,而不是「一五五二年阿茲特克人的草藥」。書寫於1552年,書名是'The Aztec Herbal'。

 p.29
9. (p.26)一六0五年,伊莉莎白女王也開始吞雲吐霧...
年代應為1601年。

10.(p.26)「它(菸草)價比白銀。聽鄰居的老僕人說...」
原文是yeoman,應該是農人。

11. (p.33) (p.31)尋找黃金白銀的希望落了空,飢餓的陰影籠罩著人們,這時候,生產糧食解決生存危機就成了當務之急。
原文是:the futile search for gold and silver, which took precedence over growing food crops, meant starvation was a constant threat.
所以應該是:尋找黃金白銀的行動放在生產食物之前,當希望落空,飢餓就成了無時不在的威脅。

12.(p.34) (p.31)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錢幣上的菸葉圖案就是最好的說明。
原文是:stamping of a tobacco-leaf upon the old continental money used in the Revolution.
有關錢幣上的菸葉圖案,這部分可能需要再去研究一下。個人覺得這個應該指得是發生在美國的事件。

13. (p.36) (p.34)首領波瓦坦對西方殖民者的到達毫無熱情,之所以允許自己的女兒與西方人通婚,也許是想藉此對他曾經殺害維吉尼亞移民承擔一些責任罷了。
原文是:Aged only 18 at the time of the marriage, Pocahontas was the daughter of the powerful Chief Powhatan, an Algonquian potentate who was naturally less than enthusiastic about the arrival of the settlers and who had probably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extermination of earlier colonists in Virginia.
所以上面那段文字完全是誤解,應該是:可能跟早期移民被消滅有關。

14. (p.38) (p.36)在菸草的生長過程中,還得隨時進行修枝,去除主芽,刺激葉芽生長,以得到更多的菸葉。
原文是:The top flower bud was often removed to concentrate growth into the leaves,
所以應該是:頂端的花苞常常被摘除,以使菸草將養分集中來生長葉片。

15. (p.39) (p.37)對歐洲家具設備和其他日用品的需求就越大,...
原文是:luxuries;所以應該是:奢侈品

16. (p.40) (p.39)刺眼的黑鬍子用黑綢包紮著,...
原文是:black ribbons,所以應該是:用黑色的緞帶紮著

p.41
17. (p.39)里德從小在父母眼裡就是「男孩」,...
原文是:Read was apparently raised as a boy,
所以應該是:里德從小就是被當作男孩教養

18. (p.40)邦妮少年時代在家鄉愛爾蘭的科克縣時,也像一個男孩敢衝敢闖,顯然是天性難改。
原文是:Bonny was also disguised as a boy-child during her infancy in County Cork, Irleand, apparently to fulfill the dictates of an inheritance.
所以應該是:邦妮在家鄉愛爾蘭,因為遺產繼承的原因,從嬰兒時期就被打扮成男孩。(筆者按:這段讓我想到小時候看的「凡爾賽玫瑰」了)

19. (p.45) (p.44)詹姆斯一世篡權未遂(註:一六0五年,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的火藥陰謀事件),查理一世得意登基,英倫三島共和國裡陸續發生了瘟疫,倫敦大火,...
原文是:the attempted regicide of James I (Guy Fawkes in 1605) and the successful regicide of Charles I (in 1649), a Commonwealth, plaque and the Great Fire in London,...
因為regicide 是 'the act of killing a king'
所以應該是:謀反詹姆斯一世未遂,以及接下來於1649年成功的謀反了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國(筆者按:這段時期是所謂的「克倫威爾空位期」),瘟疫以及倫敦大火...

p.48
20. (p.47)「有教養」的女人也得吸煙才有貴婦風度...
原文是:'polite' women eschewed smoking as unladylike...
因為eschew是:avoid something especially for moral reasons
所以應該是:「有教養」的女人因為吸煙不淑女而不吸煙

21. (p.47)善於創新的法國人則吸雪茄,其方式和那些討厭的貴族完全不同;貴族「吸鼻煙」,英國的上流社會時興的正式吸鼻煙。
原文是:the Revolutionary French were smoking the cigarito, the least similar form of consumption they could find to the hated nobility, who 'snuffed', a new way of smoking found popularity amongst the upper classes in Britain.
所以應該是: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平民吸雪茄,以示與他們最討厭的「吸鼻煙的貴族」有別;而英國的上層階級也愛上雪茄的滋味。

22. (p.48)最後一段第一行的喬治六世應該是四世。(George IV)

23. (p.48)最後一行:女煙客的高級時興是穿特製的...
因為當時女人不抽煙,所以「女」字應該要刪除。

24. (p.51)(p.51) 一位俄亥俄州農場主培育了一種菸草,即色淡味細的「伯萊葉」(Bright Leaf)。
原文是:Further impetus to cigarettes was given by the discovery of a chlorophyll-deficient variety of tobacco named 'White Burley' by an Ohio farmer in the 1860s.
所以應該是:一位俄亥俄州農場主培育了一種缺乏葉綠素的菸草,即色淡味細的'White Burley'種。

25. (p.56)(p.56)一二八八年時,皇室每年的耗糖量是二千七百一十公斤
應該是:二千七百公斤。

p.57
26. (p.57)後來的兩百多年裡,糖價急遽下跌,主要是因為地中海地區以外生產的蔗糖運到了西歐。
原文是:Over the next 200 years the price of sugar was significantly to decline, primarily due to the arrival of non-Mediterranean-grown sugar in Western Europe.
所以應該是:後來的兩百多年裡,糖價急遽下跌,主要是因為西歐(地中海地區以外)生產的蔗糖。

27. (p.58)一七五零年前後,雖然曾經斷斷續續出現價格飆漲,但糖價還是只有早期的三分之一。
原文是:the price halved over the 100 years and fell by another third by 1750, despite intermittent sharp price rises
所以應該是:一七五零年前後,雖然曾經斷斷續續出現價格飆漲,但糖價還是又下跌了三分之一。

28. (p.58) (p.59)哥倫布第二次前往新大陸時發現了這種作物,並把它帶到加勒比群島。
原文是:Sugar cane was introduced to the Caribbean by Christopher Columbus, who took the plant with him on his second voyage of discovery in 1493.
哥倫布沒有發現甘蔗,西班牙本來就有種甘蔗。
所以應該是:哥倫布第二次前往新大陸把它帶到加勒比群島。

【2014.6.12 更新】
29. (p.59) (p.60)他運來的豬把流感帶到了伊斯帕尼奧拉島,後來是斑疹傷寒、水痘、猩紅熱、百日咳腺鼠疫和天花。
原文是:Influenza (which was introduced in Hispaniola through pigs on Columbus boats) was followed by typhus, chickenpox, typhoid, scarlet fever, whooping cough, bubonic plaque and small pox.
少了傷寒(thyphus),typhoid才是斑疹傷寒。

30. (p.60)(p.61) 這批貨由查理的父親約翰‧霍金斯經手辦理。
原文是:The first New World sugar to reach England came from the same island and was procured by John Hawkins, father of Richard,...
所以應該是李查...

p.61
31. (p.61)一五三零年,西印度群島上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的甘蔗農場已經不只一、兩個,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插手這片地區之後...
原文是:By 1530 there were over 12 Spanish- or Portuguese-controlled plantations in operation in the West Indies. The two countries owned the majority of the islands of the West Indies after Pope Alexander VI has split the region between them,...
所以應該是:一五三零年,西印度群島上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的甘蔗農場已經超過十二個,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插手分配這片地區給他們之後...

32. (p.63)十七世紀中葉時,繼英國在新大陸開始種植甘蔗,建立糖廠之後,移民們又試種了更多的植物:菸草、棉花、靛青、橙、薑。
原文是:By the mid-17th century the English sugar trade in the New World had begun after the settlers had tried a variety of other crops, including tobacco, cotton, indigo, limes and ginger.
所以應該是:十七世紀中葉時,繼移民們試種了許多植物:菸草、棉花、靛青、萊姆、薑之後,英國在新大陸開始種植甘蔗,建立糖廠。

33. (p.62)(p.63)十五個奴隸一天便可種一英畝,收穫時可得甘蔗一噸
原文是:A gang of 15 slaves could plant a plot of 1 acre (0.4 ha) in a single day. This would yield a ton of sugar when harvested...
所以應該是:十五個奴隸一天便可種一英畝,收穫時可得蔗糖一噸

34. (p.63)(p.64) 製成粗糖後,即可外運或再精製。
原文是:...evaporate it into crude crystallized sugar, which could be exported and refined.
所以應該是:製成粗糖後,即可外運再精製

p.65
35. (p.66)英國人最早控制的產糖區是巴巴多斯島,在這之前的二十年,這個島的產糖量不具任何實質意義。
原文是:Barbados was the first English-controlled island to produce large quantities of sugar, yest it was 20 years after the seizure of the island before any significant amount was exported.
所以應該是:英國人最早控制的產糖區是巴巴多斯島,在英國人控制此地的二十年後,這個島才開始產出夠多的糖

36. (p.67)蔗糖加工的煮沸、分離和提純工藝激發了靈感,...
原文是:...boiling up, separating, cleansing and purifying the sugar, as well as drawing spirits of admirable use from the molasses,...
所以應該是:蔗糖加工的煮沸、分離和提純,以及使用糖蜜釀酒...

p.67
37. (p.68)第一段少一句。
原文是:Indentured workers were soon phased out with the increased access to supplies of slaves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十七世紀末期,因為奴隸的取得越來越容易,契約工很快就被淘汰了。

38. (p.69)「人們把自己的糞便蒐集起來施到地裡,希望能挽回地力,多得收成。」一七00年左右,巴巴多斯大約有九百個甘蔗農場對島上百分之八十的可耕地進行施肥改造。
原文是:'some save the Urine of their People to increase and enrich their dung'. By around 1700 the number of sugar plantations on Barbados had reached about 900 and they covered 80 per cent of the island's arable land.
所以應該是:人們把自己的尿液蒐集起來施到地裡,希望能挽回地力,多得收成。」一七00年左右,巴巴多斯大約有九百個甘蔗農場,佔有島上百分之八十的可耕地。

39. (p.74) (p.77)往來的非洲奴隸船和裝著英國貨的船想接近這個惡名昭彰的海島,都得極端謹慎,生怕沾染是非,牙買加的生意委實不好做。
原文是:Trading was problematic as African slavers and vessels containing English goods were extremely cautious about dealing with the notorious island and charged well above the market rate for the risk involved.
所以應該是:往來的非洲奴隸船和裝著英國貨的船想接近這個惡名昭彰的海島,都得極端謹慎,因此也為了可能的風險把貨品加價

40. (p.77) (p.80)一四四四年,奴隸船「亨利號」就從拉哥斯運送了兩百三十五名奴隸抵達塞維利亞,
原文是:In 1444, 235 slaves from Lagos arrived at Seville on board one of Henry the Navigator's boats.
所以應該是:一四四四年,「航海者亨利」的奴隸船之一就從拉哥斯運送了兩百三十五名奴隸抵達塞維利亞,

p.78
41. (p.81)後來的一百年裡,它的奴隸運送量更是每年增加六倍。
原文是:in the next 100 years its annual shipment of slaves rose sixfold.
所以應該是:後來的一百年裡,它的奴隸運送量增加了六倍

42. (p.81)一五00年至一九00年期間,在非洲登船的奴隸人數是一點一七億,但只有九千八百萬人抵達目的地,因為漫長的旅途中,他們受盡折磨,許多人病死、餓死在船上,才形成人數的巨大差異。其中,英國在一六六二年至一八0七年間,從非洲運出的奴隸高達三千四百萬。
原文是:Recent revisions have placed the figure at about 11.7 million exported and 9.8 million imported between 1500 and 190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port and import is a chilling testament to the loss of life that occurred in transit). What is clearer is that England carried over 3.4 million slaves out of Africa between 1662 and 1807.
million是百萬,不是千萬...
所以應該是:一五00年至一九00年期間,在非洲登船的奴隸人數是一千一百七十萬,但只有九百八十萬人抵達目的地,因為漫長的旅途中,他們受盡折磨,許多人病死、餓死在船上,才形成人數的巨大差異。其中,英國在一六六二年至一八0七年間,從非洲運出的奴隸高達三百四十萬。

43. (p.79) (p.82)一六七二年,該公司改組為皇家非洲公司,它的眾多股東都是皇親國戚。皇家非洲公司的壟斷僅維持到一六九八年,這支後非洲貿易開放,任何向非洲繳納百分之十出口稅的商人都可以進行奴隸買賣。
原文是:In 1672 the company was reformed as the Royal African Company, with a list of shareholders headed by the king and queen. Its monopoly only lasted until 1698 when trade with Africa was opened up to all merchants on the payment of a 10 per cent duty on exports to Africa.
所以應該是:一六七二年,該公司改組為皇家非洲公司,它的眾多股東包括英國國王與皇后。皇家非洲公司的壟斷僅維持到一六九八年,這支後非洲貿易開放,任何繳納百分之十出口稅的商人都可以進行奴隸買賣

p.80
44. 他們要求男奴身高至少一百四十公分,十六至三十歲。
原文是:The men were on average 4 ft 6 in (1.4 m) tall and between 16 to 30 years old.
所以應該是:他們要求男奴平均身高有一百四十公分,十六至三十歲。(新版已改正)

45. (p.84)在踏上異國的土地前,英國人會教訓備受欺凌的奴隸們說,他們得在漫漫長途裡經風雨,並在農場裡受磨難,長見識。
原文是:During seasoning the slaves were taught the rudiments of English and drilled in the routines and disciplines of life on a plantation.
所以應該是:在「磨合」期,奴隸們會被教一點英文、進行訓練以熟悉農場上的日常生活

46. (p.80-81)(p.84) 甘蔗農場奴隸的生活條件比起別的奴隸來說,幾乎連一半也比不上
原文是:the life expectancy for sugar slavery was only half that of other forms of field slavery.
所以應該是:甘蔗農場奴隸的預期壽命只有其他種類的奴隸的一半

p.81
47. (p.85)新大陸奴隸的高死亡率情況與此相似,婦女生育率為百分之八十,稍高一點兒。繁重的勞役和險惡的工作條件使奴隸們對生活不抱任何期望。
原文是:Mainland slaves with a similar mortality level had an 80 per cent higher birth rate. The overriding reason for low life expectancy was the extremely arduous working conditions.
所以應該是:與有相似的高死亡率的新大陸奴隸相比,新大陸婦女生育率多了百分之八十。繁重的勞役和險惡的工作條件使奴隸們的預期壽命低落

48. (p.85)他們赤手空拳地工作,也很少使用牲畜,...
原文是:Ploughs were rarely used because the planters ...
所以應該是:他們赤手空拳地工作,也很少使用,...

49. (p.85) (p.89)承認他們的自治權 (其中包括部分人遷出牙買加)...
原文是:In 1738 a treaty was drawn up granting the Maroons all the rights of freedom that they sought (apart from repatriation).
所以應該是:承認他們的自治權 (遷出牙買加除外)...

p.87
50. 這時,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衛生條件的改善...
原文是: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and health care...
所以應該是:農業技術的投資和衛生條件的改善...(新版已改正)

因為文章變得太長,所以後面的勘誤在另一篇文章第三篇文章繼續...

華人的民主之路-我讀趙紫陽先生的「國家的囚徒」


國家的囚徒:趙紫陽的祕密錄音

以上資料來源為博客來










在此刻,台灣的民主正在開倒車時閱讀這本書,心情格外沈重。

在前半部,我看到了現在正在台灣發生的事,雖然我們號稱施行民主政治已經有50年以上,但是開放黨禁、報禁不過是最近十幾二十年的事,而真正的政黨輪替也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

我看到了,雖然口口聲聲要走向法制化,但是當總書記與軍委主席的立場不同時、當上位者覺得自己的政權受到威脅時,法律是可以形同無物的;甚至連修改也不需要,是可以直接一腳踢開的。

類似的狀況,我在21世紀的台灣也看到了。

趙紫陽先生因為不願意鎮壓學生,因此在當了短短(約一年)的總書記之後,便遭受軟禁直到死亡;我也看到了他很誠實的反省六四之前,調整物價這件事情上,他承認因為經驗不足,所以造成了物價波動、造成搶購。

我非政論專家,也沒有長期關心大陸政經局勢;但是,六四的鎮壓行動,由這本書的觀點看來,根源應該是保守勢力的反撲。六四之前,大陸由胡耀邦先生的開放領導以及趙紫陽先生做為經濟操盤手幾年下來,經濟大幅成長,但政治卻遠遠地落後經濟的發展了;在這個背景下,加上為了要調整物價,造成經濟出現不穩,接踵而來的緊縮調控,使得民眾藉著紀念胡耀邦先生,於天安門進行集會,提出訴求(抗議官倒等等),卻因為政府沒有善意的回應,一發不可收拾。最後,鄧小平先生(時任軍委主席)在保守派的慫恿下,終於下了鎮壓的決定。

在這中間,我看到了遠距管理的問題。在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一書中曾提到遠距管理,因為管理人無法到現場,所以不了解實際上的狀況造成的問題。這時候,選用的代理人就非常重要。

當然,鄧小平先生的代理人不只一個人,而這些代理人各自又有自己的立場,鄧先生也有自己的立場。從本書的後面幾章可以看到,鄧小平先生對於上街去示威遊行、罷工罷市等行為其實是非常不贊成的,認為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應該立法規範,所以當六四之前,他的代理人中的保守派們,讓他覺得這些在北京街上遊行靜坐的人對於政權產生威脅時,這挑動了最根本的恐懼,於是鎮壓的決定便做成了。

當我讀到這部分時,我不禁想到台灣;我們最近才剛結束了一個大規模的學運,而主流媒體(代理人)造成的輿論,使得民眾(管理人)開始認為:這是暴民進行的不理性的活動!打擾人民的生活!

六四的時候的代理人們,選擇的立場有些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權力或金錢);而我們的主流媒體,選擇的立場又是為了什麼呢?

最後幾章,我看到了趙紫陽先生真誠的反思,他提到,唯有議會民主才是國家長久走向富強之路的真正出路;但他也認為,中國要由專制走向議會民主,需要一條長路。筆者以為,要能夠走向成熟的議會民主,民眾的公民素養需要提升。而這部分,需要教育來大力協助。但是教育要能夠做為提升公民素養的培育者,需要當政者有自覺、理解到唯有成熟的議會民主才是國家永續富強的唯一解答時,努力地把整個國家航向那條道路。

台灣之所以這些年一直在走向成熟議會民主的路上跌跌撞撞,就是因為我們缺乏有遠見的當政者。當政者只希望人民是順民,對於國家所提出的任何措施都順從,於是在教育上對於公民素養也著墨不多,造成我們有許許多多缺乏公民素養的政治人物,甚至造成近年來民主開倒車的現象。

但是,面對大陸的「專制民主」以及新加坡的裹小腳式的民主,在華人社會中的台灣,在民主上的成就已經遠遠超過他們了;在此刻,我們何忍於開倒車呢?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我們不應該因此失去對陌生人基本的信任】

今天要北上,要搭火車還要搭捷運。
有些朋友聽到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但我覺得悲劇已經發生,生活還要繼續。

我不知道我在捷運上會不會一直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就像昨天在朋友家看到電視,我們的媒體仍然不負眾望地說著,火車上面的緊急求救鈴只有在廁所,如果有類似的事件,每一站的距離比捷運更長,乘客連緊急求救鈴都沒得按。
我看了真的失笑了。

火車廁所裡的緊急求救鈴,原意應該是給在火車廁所裡面跌倒或忽然發生不適狀況的人使用的;在這個時候去講這種事,只凸顯了記者只想製造議題沒有認真思考。

當然類似的事件發生在火車上一定也是悲劇,但是這類的「無差別殺人事件」造成傷亡主要是因為我們無從預測何時、何地、何人會發生,一切都是猝不及防,所以真正要做的事,是從整個社會以及教育去反思、檢討,我們未來是否有方法可以著力在這類的事情上面?

就像昨天有人說就是因為在捷運上都在滑手機「把命滑掉」,這也是一樣在沒有思考的狀況下說出來的話。我上大學之前都住在台北,當時沒有手機也沒有捷運,我們在公車上就「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嗎?沒有,大家都在睡覺聽音樂看書。

去檢討大家在公共空間沒有時時保持警戒狀態是有點好笑的,我們又不是生活在叢林裡隨時都有被吃掉的風險。


真正要做的事是整個社會要檢討、教育要檢討,我們不應該失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應該失去對陌生人基本的信任,但是如何繼續保持這份信任,社會以及教育要好好的去思考。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景泰八年/天順元年(西元1457年),于謙被誣陷意圖要另立外藩為王,被抓進監獄裡面。
當時跟他一起被抓進去的王文急著要幫自己辯解,于謙說:「這是石亨他們指使的,申辯有什麼用!」
後來,主審官審來審去沒有證據,只好去問徐有貞(石亨集團之一)怎麼辦。
徐有貞說:「雖無顯跡,意有之。」
就是說,他心裡有在想!
講白一點就是:我就是要定他的罪,沒有也要硬拗成有...

316年前(紹興十一年,西元1141年),岳飛下獄,後來也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並在紹興十一年的十二月廿九(1142127日,那一天是農曆除夕),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以鴆賜死。
歷史總是一再重複,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民主或帝制,要害一個人,對於當權者來說,是不需要理由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關於北捷事件,我的一點看法】

雖然媒體公審已經開始了,但我還是要說,請大家冷靜,不要隨著媒體起舞,不要攻擊加害人的學校、家人、朋友,不要去挖他在網路上的發言。
做那些事情都沒有意義,加害人已經21歲了,不管我們說現在的大學生有多不成熟,在法律上他已經成年,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
他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絕對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但也不代表過去21年中曾經跟他有交會的人、事、物都應該要為此負責。
就像我跟同學說的,我自從生了兩個孩子以後,我每天都活在戒慎恐懼中;為什麼?因為養一個孩子,要讓他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好人不容易,並不是一定會「老子英雄兒好漢」,更何況我也不是什麼英雄,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
一、養得活自己;
二、不要做壞事。
標準看起來很低,我有些朋友對孩子的標準可能比我高多少倍不止,但是看看每天登上社會版的人有多少?這些人不也都是人生父母養的?就算不是全部,但我想這些在社會版上的人,大部分當年父母對他們也有很好的期望的。
但是在養成的過程中,不知道哪裡出問題了,到最後上了社會版。有時候,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踐踏我們的人,他可能是無心的,也可能是有意的,即便是有意,對他自己來說,可能這個有意的背後,也有更深沈的理由。
所有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這些小事造就了我們,也造就了這位加害人;去苛責曾經在他的生命過程與他交錯的人,既沒有意義、可笑,也傷害了更多不需要傷害的人。
相信他的父母從事件發生到現在,一定一直在問自己: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他的老師(尤其是輔導過他的老師),一定也在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發現?

所以,讓我們一起為傷者祈福,為死者默哀,加害者有他的法律責任要負起(別忘了他已經成年),至於其他跟他在生命中曾經相遇的人,請大家放過他們吧。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朋黨

朋黨(請參照維基百科),說穿了,就是非友即敵。
華人多少年都受到朋黨所害,大至國家、小至單位機關,只要有人一搞起小圈圈,好像從此沒有對錯,只有圈內(友)與圈外(敵)。
朋友講的話,即使是前口說的,都是香的;敵人說的話,再怎樣誠懇,都是臭的。
台灣這些年的空轉,不也是拜黨爭之賜嗎?只是專制時代,皇帝作主,有些皇帝極端厭惡朋黨,所以所謂的「黨」,從來沒有法制化過;而現在民主化了,可以公開組黨,於是光明正大的來個「XX黨」、「OO黨」。
但是,組政黨,應該是在民主社會裡,讓具有相同理想的人聚在一起,透過政治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工具;不應該是用來「伐異」的工具呀?
就像有位西方世界的名人說的:
「我不喜歡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這才是民主的真諦吧!
所以組黨應該也只是「黨同」,而不是「伐異」;不是非藍即綠、非友即敵,不贊成我的都不對,贊成我的都是好人...

一套好的「史普」書...我看「明朝那些事兒」


「科學怪人」如我,卻在學校開了一門通識課,被學生評為:有像歷史。

在那門通識課裡面,我常在上課時跟學生說:歷史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無法預測,也不能重來。

不過,多讀歷史,其實會發現:歷史是一再重來的。

只是,在境界中的當事人們,卻沒有辦法勘破這一切,只留給了後代子孫無限的慨嘆:為什麼?

中國的每一代,都在替前朝修歷史;無非也是希望能以史為鑑。只是,有多少當事人,身在境界中時,能真的「以史為鑑」?或者,他們都拿錯本史書來看?

沒有答案。從小就喜歡歷史的我,經過學生的推薦,拿起了這套書。這套書,我從第四冊開始看(因為第壹與第三冊先前被借走了),看到第柒冊大結局。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偏偏,西方世界在相同的時期,開始了地理大發現、世界殖民,英國成了日不落國,我消彼長,能不慨嘆嗎?

也因為這樣,我看過許多與明史有關的書,「萬曆十五年」是我很推薦的,但是,如果想要從比較輕鬆的角度入手明史,我會建議這套書。因為這是一套好的「史普」書。

作者以淺顯的文字,讓大家了解到明朝;中間也不乏考證以及作者個人的一些觀點。雖然不免摻雜民族情緒,但瑕不掩瑜,這是一套好看的史普書。

看完這套書,如果想要多了解近代中國何至於此,我會強烈建議去閱讀「萬曆十五年」。



為什麼呢?畢竟,歷史雖然好看,但我一直認為,不能光讀中國史,還應該有世界觀。雖然「萬曆十五年」基本上還是在說中國的歷史,但是卻以「大歷史」的角度來剖析,讓讀者看到:今天的中華文化,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

先把眼光放大、再放遠,再去讀William H. McNeill的「世界史」,應該會大有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