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換個角度話從頭-我看酒井伸雄的「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這是筆者看的第三本「改變世界的XX種植物」系列書籍,由於作者酒井伸雄先生曾經任職於明治製菓公司,這本書的角度,跟「植物帝國」完全不一樣;除了仍有橡膠與煙草,另外四種則是「植物帝國」所無:馬鈴薯、巧克力、辣椒、玉米。

因為角度不同,所以雖然同樣是講橡膠,但陳述的角度不一樣,所以看起來也頗有樂趣。不過這本書的翻譯有不少錯誤;到2014/6/2止,筆者只看完馬鈴薯跟橡膠,但已經有好些錯誤了。

歐洲、美洲完全混在一起

在p.5-6,

『新大陸原住民豢養的動物種類相當少,僅有的肉類來源就是火雞、鴨子與食用犬;反觀歐洲大陸,安地斯高地上的居民會飼養駱駝科的大羊駝以及羊駝,取其肉食用、剪其毛禦寒,除此之外,整個歐洲大陸,沒人飼育肉牛、肉馬、肉羊、豬等大型食用家畜。』

這整段非常怪,「反觀歐洲大陸」後面竟然接著「安地斯高地上的居民會...」...安地斯高地不是歐洲大陸的一部份吧?還有後面「整個歐洲大陸,沒人飼育肉牛...」這個「歐洲大陸」是否應該是美洲大陸?

十九世紀馬來西亞挖碳粉?

在p.88中提到橡膠產業在馬來西亞,很明顯地有個錯誤:

『在即將進入二十世紀之前,三頁橡膠樹已經種植於馬來半島,但未能幫助提升地區經濟。當時馬來半島的主要產業,是以挖掘碳粉為主的礦業,以及種植咖啡豆...』

碳粉?由於筆者已經看過「植物帝國」,當場的反應就是,應該是錫礦吧?於是去查了一下「植物帝國」,在p.260裡面說得很清楚:

『從十九世紀五0年代起,雪蘭莪州和霹靂州的錫礦開採就十分熱門,大批的中國契約工來到這裡(一八七0年,霹靂州的華工已達四萬人)。華工長期在馬來半島的錫礦工作,英國人接管錫礦後,華工的作用尤其突出。公路、鐵路相繼建成以便運出錫礦。不只錫礦繁榮,農場也逐一建立,很快地,原本覆蓋馬來半島的大片濃密林地被清理出來,種上了茶樹、咖啡、甘蔗、木薯、檳榔、胡椒。種植面積大約是二十萬公頃。
拖拖拉拉的試種二十年之後,東南亞的橡膠業總算真正開始生產橡膠了...』

********************************************************************************
如果沒有看這本書,大概也不會知道,馬鈴薯跟玉米一開始到歐洲,都是受到排斥的。甚至,還曾經有一段時間被歐洲人認為,吃馬鈴薯會得到痲瘋病。

如果沒有馬鈴薯,歐洲人大約也無法在一年四季都吃到新鮮的肉類。同樣的,如果沒有玉米,家畜家禽的「大量肥育法」也不會被發明。雖然「大量肥育法」的發明到底是功是過,還很難說,但無庸置疑的,「大量肥育法」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肉類,使人民吃肉的量增加,營養狀況改善;但是「大量肥育法」使家畜家禽少運動,造成畜肉禽肉脂肪量上昇,加上大量肥育法加入抗生素,改變動物的腸道菌叢,也會使得動物變胖(請參考「共病時代」,p.195)。

而嗜好作物如:茶、可可、菸對人類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本書中雖未提及茶,但菸草對美國的建立可以說是居功厥偉。如無菸草,北美殖民地或可能被放棄,美國的建立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沒有菸草的狀況下,或許會推遲許多年也不一定,或許所建立的美國會是完全不相同的國家。

橡膠對現代生活的重要性就更大了。即使各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紛紛研發人工橡膠,目前許多橡膠製品也都是人工橡膠,但天然橡膠可同時耐酷寒與高熱的特性,仍然是人工橡膠無法企及的。當然,橡膠對巴西與馬來西亞、印尼的影響極大,但本書著墨不多;對於想要了解經濟作物對世界影響的讀者,或許「植物帝國」(新版為「改變世界的植物」)是更理想的讀物。但「改變世界的植物」一書翻譯不甚流暢,如要閱讀建議參照拙文

本書另外一個特點是,其中幾種植物的最後,作者都會加上自己國家的觀點。例如玉米在日本的種植狀況,以及菸草在日本的使用方式。筆者看了以後才了解到,原來日本的煙絲會切到像頭髮一樣細,甚至為此在十九世紀發明了切煙絲的機器(見本書p.214)。而可可製成的巧克力一開始被日本人當作藥,還認為可以治腎臟病(見本書p.129),讀來也覺得十分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