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我們的民主素養需要提升】

最近因為食安事件,因為靜思書軒沒有把香積麵下架、沒有在大愛台上面罵頂新(的老闆),所以被各種各樣不堪的言辭謾罵。雖然我已經說過不少的話了,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說一次。

圖片來源:靜思書軒網站

我覺得,這個社會欠缺對不同聲音的容忍,要抵制誰、要支持誰,這都是個人的行為,由個人決定。我也盡可能不買有問題的食品,有看我的FB的同學都知道我長期支持義美;但是別人要買,我不能去罵他,我們是民主社會。

民主的精神不就是:「我可以不同意你,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嗎?

但是慈濟卻因為不把香積麵下架、也不在大愛台上面大聲撻伐頂新,就被轟得滿頭包。

香積麵是素的,並沒有使用到有問題的油,檢驗也沒有問題,如果只是因為是味全代工的,率爾將之下架,這是將可以吃的東西拿去丟,我們從小不也是被教育要愛惜食物嗎?愛惜食物這種價值觀,並不是慈濟教我的,而是我的父母教我的。

如果您對於味全代工的產品沒有信心,您可以不去購買,並沒有人逼你去購買,不是嗎?但是,如果您現在就是用各種不堪的言辭在謾罵慈濟、希望這樣慈濟可以把香積麵下架,請問您到底是在作什麼呢?您不也是在逼迫別人作他不願意作的事嗎?

至於說大愛台...我看大愛台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想請問那些罵大愛台沒有撻伐頂新的人,你們天天都看大愛台嗎?什麼時候看過大愛台針對「特定對象」撻伐?不管是不是慈濟人,大愛台從沒有做過這樣的事,為什麼這次就要例外?就因為你覺得大愛台應該怎麼作,所以大愛台就要怎麼作嗎?

如果一個電視台的經營,是今天一個閱聽者怎麼說,他就怎麼作,這個電視台遲早一定會沒有人看。為什麼?因為明天另一位閱聽者又說了什麼,所以又要怎樣怎樣...常此下去,怎能作出好節目來?

說大愛台不關心食安的朋友,請您點選這個連結,可以看到,大愛台很早就已經在關心食品安全了。

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對不同聲音有容忍的能力。作不到包容,至少可以忍耐,不是嗎?如果別人說的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就要用各種不堪的言辭去辱罵他,這是一種思想上的獨裁,不是民主!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草木無知,一切唯心:Seeds of Change

Seeds of Change
作者: Henry Hobhouse
原文出版社:Pgw
出版日期:2006/01/09
ISBN:9781593760496
圖書資訊來自博客來













這本書在筆者初初閱讀時,對於Henry Hobhouse的博學與遠見,已經相當佩服;而慢慢地深入各章節去閱讀後,筆者覺得,植物對於世界因為自己的出現而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它本身當然是無知的。是有心去使用它、把它當作權力、慾望的工具的人類,讓這個世界產生了改變。

本書提到了六種植物,包括奎寧(金雞納)、糖(甘蔗)、茶、棉花、馬鈴薯、以及在2005年以後的版本才加入的古柯。奎寧、糖、茶與棉花,在「植物帝國」以及「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中,都有相當詳細的敘述;尤其是「植物帝國」的觀點與本書較為相近,因此筆者在這裡就不提對本書敘及這四種植物的感想了,只跟大家分享對於馬鈴薯與古柯的想法。

愛爾蘭在十九世紀時的大飢荒,看起來似乎是因為馬鈴薯的病害;但其實背後隱藏著更多的人謀不臧,而英國對於愛爾蘭發生飢荒時,近乎袖手旁觀的態度,使得愛爾蘭人對英國人不僅失去好感,甚至有著深深的厭惡。

一百五十萬愛爾蘭人,帶著這份厭惡移民到美國,使得美國對英國的態度有了許多轉變。 這些愛爾蘭移民,佔當時美國人口的5%,雖然不多,但是集中在北方州,在投票上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甚至可以說,包括廢除蓄奴這件事,愛爾蘭移民的投票,也起了極大的影響;大部分的愛爾蘭人,把票投給了贊成解放黑奴的林肯。與其說他們是贊成解放黑奴,不如說他們討厭南方州所支持的候選人John C. Breckinridge ,或者說他們討厭南方州的那些白佬(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因為他們跟英國人一樣都是信奉新教的盎格魯薩克遜人。

古柯樹(Coca)。圖片來源:wiki
而古柯...其實安地斯山的印加人只嚼食幼嫩的古柯葉,他們認為嚼食古柯葉可以使人精神好且長壽;而歐洲人卻選取了成熟的古柯葉,並從中提取出了古柯鹼(cocaine)。事實上,幼嫩的古柯葉中古柯鹼的含量並不高,但是同樣的東西落入白人手中便完全不同。在現今古柯鹼為禍全球時,看到這段不禁使筆者嘆息。

居住在安地斯山的原住民會嚼古柯葉,有意思的是他們會把古柯葉跟potash(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鉀。照片中是草木灰的結晶)同嚼,據說這樣可以使古柯裡面的有效成分釋出的更多。

圖片來源:wiki

不知道台灣把檳榔跟荖藤、石灰同嚼是否也是一樣的道理。

另外,古柯葉還有個很重要的效用。那就是預防高山症(mountain sickness,zoroche)。由於印加帝國的國土有相當大部分都位於高海拔,首都庫斯科(Cuzco)標高3,500公尺,因此嚼食古柯葉對於印加人很重要。

但是在印加時代,只有王公貴族有嚼食古柯葉的權力,一般平民是無福消受的。

筆者從一些資料了解到,西藏的紅景天也可以預防高山症,不知哪一種效果較佳?隨著古柯在20世紀成為禁藥,恐怕這個比較很難做了。

在古柯這一章,最後作者問了大家一個問題:究竟我們要如新加坡一樣,大家失去了許多自由,但是也沒有毒品問題;或是把毒品合法化,當然也沒有毒品問題了。當然,現在絕大部分的國家還沒有把「所有的毒品」除罪。雖然,根據Eric Schlosser所著之「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一書中所言,葡萄牙在2001年,針對個人持有或使用任何毒品,只要不超過十天的用量,都予以除罪化,而筆者目前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似乎葡萄牙目前仍然維持此一狀態。但是,販售毒品應該還是有罪的。要完全把毒品合法化,這應該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即便酒精的飲用在大部分的國家都是合法的,但是酗酒者對整個社會所造成的損害已經難以估計,更何況是影響精神層面更大的毒品呢?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學閥、異己與真理的追求


在閱讀「牛頓是個小心眼」(Newton's Tyranny)這本書時,一直不斷地想到在「致命元素:毒藥的歷史」中提到的,牛頓對煉金術的興趣,使得他成為慢性汞中毒的受害者。

當然,我並不想為牛頓辯護。畢竟,弗拉姆斯蒂德(John Flamsteed)的健康狀況也不見得有多好,童年過得也不見得比牛頓更愉快。而格雷(Stephen Gray)更是出身貧賤,終身操勞,始終只能在工作結束以後,才能夠撥出一點點時間來從事他熱愛的科學研究。

許多人都經歷悲慘的童年,但仍能長成一位可敬的人。只能說,當我們看到歷史上的偉人的時候,或許應該要理解到,他們也只是普通人,甚至有些或許在某一個領域是人人崇敬的巨人,但是在生活上或許---根本大大不如平凡人的我們?

牛頓,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從事著理性的科學研究,但是同時卻著迷於煉金術;他對於別人引用他的研究成果後,是否有承認他的貢獻斤斤計較,但自己卻不屑於給其他人相同的待遇。

或許天才總是這樣的,因為自己在研究上得到成果並不困難,因此認為別人應該也很容易;所以當弗拉姆斯蒂德無法提供給他滿意的數據時,他未曾想過這可能是這個題目的難度問題,而一相情願地怪罪對方,認為是對方「不肯」給他「所有的」數據,因此後來用了許多的手段來逼迫、打壓對方。

甚至,因為格雷對弗拉姆斯蒂德的崇拜,使得格雷也成為他打壓的對象。而這個打壓,造成了科學的進步停滯了數十年。若不是格雷活超過了牛頓,只怕整個世界在電學、在通信上的進步,還要停滯更久。

我們在讀牛頓的傳記的時候,看不到牛頓的這一面。我們看不到牛頓刻意安插他的黨羽在劍橋大學,我們看不到他刻意地不發表格雷的投稿,我們也看不到他甚至不讓格雷拿到皇家科學會學報。

因為他,弗拉姆斯蒂德甚至寧願自費出版,也不願將自己數十年的心血結晶交給官方;因為他,格雷中斷了對電學的研究,直到他死後,格雷才又重拾研究,並開始發表。

回頭看看這些,再看看現代,人,似乎是不會變的。筆者曾聽過,有老師將學刊交給他審查的論文印一份給自己的手下,叫他快點做,別人已經做出來投稿了;也聽過有老師將競爭者投稿的文章退回,因為自己也正在做;也有老師因為投稿的文章被退而暴跳如雷,認為一定是對方找麻煩。

當然,刻意安插跟自己友好的人,這種事情,相信也不會少。或許筆者太理想主義了,但總覺得科學研究應該是追求真理,而不是...黨同伐異?

在牛頓身上,我看到了,科學的巨人,其實是一個現實生活的低能。只是,他在科學上的偉大貢獻,使得大家忘了他在其他領域上的不堪,甚至是刻意地容忍與包容。但是,這個容忍與包容,卻造成了如弗拉姆斯蒂德與格雷等人的不幸。若不是弗拉姆斯蒂德有個好妻子、好朋友,只怕他的研究成果,永遠都不會被正視;而格雷,若沒有本書的兩位作者David H. Clark與Stephen P.H. Clark,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體會到這位「電學之祖」的貢獻呢?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熬夜到底會不會爆肝?

今天看到這個在「聯合新聞網」上面的新聞

你中幾項?大學生爆肝夜生活TOP10揭密

筆者就想到上次看到新聞,醫生說:

熬夜會爆肝? 醫:沒有關係!

在文章中,醫生說,熬夜不會爆肝,但是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的確會造成疲累。不過,長期熬夜會影響食慾,造成在不該吃的時候吃、吃太多,於是就會容易產生「脂肪肝」,久了以後,肝功能就真的會變差。

不過,這些「夜生活」裡面,其實有很多項目是會使得大家在不該吃的時候吃東西的: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1.動態型爆肝:夜衝、夜唱、夜保、夜店...
2.靜態型爆肝:看韓劇、看動漫、把妹聊天...
3.任務型爆肝:寫報告、讀書、臨時抱佛腳...

不管是夜衝、夜唱、夜店、還是把妹聊天,沒有一點食物跟飲料,大概都會覺得氣氛不夠吧!可是,吃了東西以後馬上睡覺,其實是最容易造成脂肪累積的行為;而且這個時候進食,其實通常都是攝取多餘的熱量,這些用不完的熱量,都會轉換成脂肪到處累積,當然也會累積在肝臟囉!

而熬夜寫報告、讀書、臨時抱佛腳,通常都是發生在「死到臨頭」的時候,這時候心理壓力很大,而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心理壓力會影響到食慾,在許多人會造成暴食、或傾向於攝食高熱量的食物;加上蠻多人會覺得,這麼晚我還要熬夜趕報告,我好可憐喔!當然可以吃一些好吃的(通常也是高熱量的)食物來慰勞自己,於是明明是很辛苦在熬夜,卻越熬越胖。

另外,在熬夜寫報告、讀書、臨時抱佛腳的時候,為了要保持清醒,多少都會用上提神的東西(比如說咖啡、濃茶、能量飲料),而這些提神的物質,很多都要去肝臟代謝;第二天精神不好,又要再依賴這些物質,這也都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呢!

所以,熬夜到底會不會「爆肝」?根據醫生的說法,在肝臟的疾病上,接近「爆肝」的大概只有猛爆性肝炎;但是會導致猛爆性肝炎的只有得到B型肝炎跟C型肝炎,其次是脂肪肝與酒精性肝炎,這些肝病同時也有造成肝硬化與肝癌的可能性。但是,造成這些肝病的原因,應該不是「熬夜」這件事,就如報導中提到,測量輪班制的員工,在熬夜工作前、後的肝功能並沒有差別(筆者按:不知道平均的肝功能跟一般人有無差別?跟常常晚上出去玩的一般人是否有差別?),因此,熬夜應該對肝功能的影響不大,而是在熬夜時、熬夜後做了什麼,才是真的對肝功能有影響的部分吧!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信教與否,我們都只是凡人

圖片來源:wiki
美國的開國元勛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他的日記中追踪自己每天驕傲、隨便、貪吃的行為,用黑點標出每個道德上的不當行為。在現代,如果我們想要效彷他,不需要這麼辛苦了。科學家已經發明了一種現代版的富蘭克林日記,可以幫助我們鞭策自己。事實上是,這個「現代版的富蘭克林日記」,是科學家為了進行一項研究而發明的App。最近完成的這項研究,使用這個App來追踪超過1200人的罪惡和善行。研究的結論,確認了心理學家一直懷疑的一件事:有宗教信仰與否,我們都同樣容易犯下不道德的行為。

過去的研究發現,信徒們只有在與自己的教友互動時,比跟非教友的人互動時的行為更合乎道德上的標準。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怎麼說呢?如果正如有些科學家推測的,宗教發展的功能之一是增加社會凝聚力;那麼它應該會提升你與其他相同信仰的人的良性互動,而不是讓你對大家都一樣好。(筆者按:不過,這樣會讓非教友覺得,這些人很「假」,只對自己的教友特別好,不是嗎?我想這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們--包括我--特別要注意的。)

但是,過去的研究方式(要求參與者解釋有關道德的短文,或是玩吸引他們作弊的遊戲)有其侷限;這些人工場景無法告訴科學家群眾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或者這些實驗室裡的道德考量是否與實際行為有關連。

研究人員以「參與研究可以抽iPod Touch」,在美國和加拿大的Craigslist(徵人廣告網站)、臉書以及推特上招募1252名年齡在18至68歲之間的成人。參與者要下載一個App到他們的智慧手機,使研究人員可以在每天的上午9點至晚上9點之間,用簡訊通知他們五次。參與者在收到簡訊之後,必需到一個網站去秘密地紀錄過去一小時內他們看見、聽到、或進行任何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並加以描述;同時,他們還要以0至5級來記錄下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感受。

整個研究為期3天,研究團隊收到了13,240則簡訊。參加者對自己的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包括偷情,或是雇用人去殺害沒有造成任何傷害的麝鼠等等。總體而言,不論信教或不信教(這在加入研究時已經填入),參與者發生道德和不道德的行為的頻率大致相當。不出所料的是,做為正確的道德行為的接受者(如:受到幫助)比實際執行一個正確的道德行為,所帶來的感覺更好;也能使參與者接下來更願意幫助別人,這種現象稱為道德感染(moral contagion,或者可以說「善的延續」)。

研究還證實了,政治立場會影響到道德觀念。過去許多道德行為的研究都集中在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或保護人們免受壓迫。但是,道德並不只有這兩個面向而已。因此,研究者做了六項分類:關愛他人、平等、自由、忠誠度、尊重權威和貞潔,並依此對收到的內容進行分類。結果發現,保守派比自由派更可能報告涉及貞潔與尊重權威的行為,而自由派比保守派更可能報告有關平等。除了這六大分類以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參與者也會對自己的誠實和自律進行評價。例如:「儘管我答應別人我也不會吃它,我還是偷偷的吃了速食。」。

當然,這項研究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參與者對自己的觀點,會影響到他們如何報告自己的行為。不過,這項研究也確認了一些在實驗室看到的行為,在真實生活中確實會發生:例如道德傳染(善的延續)。

筆者想,其實信教與否,我們都只是凡人;皈依某個宗教,代表我們認同這個宗教所倡導的道德與價值觀,但是過去的習氣(習性),一時要轉過來,恐怕還是不容易。因此,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要「吾日三省吾身」,不要做一個「大街上打人,暗巷裡懺悔」的凡人。這個研究,對於如筆者這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一個警惕,警惕我們要時時念念在心,不要「第一年,佛在眼前;第二年,佛在大殿;第三年,佛在西天」囉!

參考文獻:

2014/9/11. Religious or not, we all misbehave. Science Now.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One Piece 展

紀念品商店的目錄(正面)

因為場內不准拍照,所以要請大家相信我說的話了。今天跟女兒去看了One Piece展,雖然我不是海賊王迷,但是對於這個歷久不衰的漫畫所造成的現象很有興趣,加上之前上網去看有關這個展覽的資訊時,發現竟然還要領號碼牌,也就是說當天去不見得可以看到展覽,所以就更想要了解了。

我們選了今天,因為中小學已經開學加上是一個上班日,覺得應該不會人擠人,然後就買好車票準備北上。花東人坐火車出門一定要事先規劃的,不然一路站到台北可不是玩的。雖然太魯閣跟普悠瑪號只有兩小時,但是上面可不給站!所以如果買不到座位票,就是要等著站三小時。

到了展場,發現所有的動線--包括外面排隊的紅龍--全部都規劃得好好的。不過,因為今天人真的不多,所以我們今天什麼紅龍也沒用上,買了票就進去了。外面買票的標示也都清清楚楚,哪裡是等領號碼牌、哪個櫃臺可以刷卡、或只能用現金,全部都清清楚楚。

買完票,有指引人員一路引導我們到入口。整個展場是有劇情的,依照劇情的安排有四段影片。其中一段也不知道要不要算是影片,因為它是把許多的圖圍繞著一個圓形的房間,隨著燈光的明暗來走劇情。據工作人員說,這一段是台灣的展場所獨有。不管是四段的哪一段,展場人員都會等到前一次播放完畢,前一場參觀的人離開以後,才讓下一場的參觀者進入觀賞。所以不會有看到一半忽然跑進來一群路人甲的這種事情,參觀者的興致也不會被打斷。當然,因為是依照劇情走的,所以他們也不允許「逆向行駛」。

在兩段影片中間,展示了許多尾田老師的手稿。這些手稿也都是依照劇情安排所擺設的,並不是隨便放一堆漂亮的手稿而已。中間有一個展場展示了尾田老師的書桌,還有一小段影片是尾田老師現身說法,讓我們知道航海王是怎麼畫出來的。

當我看到尾田老師說他一張彩圖要畫好幾次,直到確定他最喜歡的色彩以後,才會開始上色,我不禁想到台灣的漫畫家恐怕沒有這樣的餘裕。當然,日本有一億兩千六百萬人口(根據維基百科2012年的數字),台灣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加上日本的漫畫文化比台灣興盛得多,他們有這樣的環境可以養得起尾田老師這樣的漫畫家,台灣恐怕就沒有辦法。

影片的精緻度也讓我訝異。雖然只是把漫畫裡面的片段拿出來,但是卻全部都是3D製作,對話也都是依照出現的順序,從螢幕上突出來。有些「大叫」的字,還會另外再突出來強調。這些技術我相信台灣不是沒有,只是願不願意做的問題。就像台灣的電影,大部分的畫質都只能做到像比較高檔的電視劇的品質,能夠做到像「賽德克‧巴萊」那樣令人感動的畫質,可以說是極少。而One Piece展裡面的幾段電影,給我的感覺就像我看到「賽德克‧巴萊」的畫質那樣的感動。

展覽有限制人數,這點也讓我覺得很感動。我參觀過的幾個在台灣舉辦的展覽,都沒有人數的限制。或者即便有,應該也不是建立在參觀品質上,而是建立在那間展覽場的最大容許人數上。所以會看到整個展場門庭若市,大群的人圍著畫作,散客只能站在遠遠的地方看畫作的一角(這時候很想帶上望遠鏡)。但是One Piece展不允許這樣,所以每個參觀者應該都可以在適當的人數狀況下參觀。當然,今天人很少,或許有朋友在人多的時候去看過,能給筆者一些回饋。

最後出來,就是要買紀念品啦。我去過的幾個展覽,紀念品商店都是鬧哄哄地,摩肩擦踵,參觀者手上拿著自己要買的紀念品,努力的往結帳櫃臺游去。但是這個展不一樣。他們有一張目錄(見上圖),裡面詳列了每一種紀念品,在現場也有樣品放在櫃子裡展覽,參觀者可以仔仔細細地看,決定要買哪樣。甚至連哪幾樣已經沒貨了,也都清楚標示出來。

在目錄上打勾或註明完數量後,拿著目錄到結帳櫃臺,一字排開應該至少有十個人吧!他們一看到有人拿著目錄走過來,無人結帳的櫃臺的收銀員立刻高高舉手,同時說:可以在我這裡結帳!目錄交給他們,後面立刻有人確認訂貨、撿貨、清點數量、結帳,同時在最後結帳前再次清點數量。這樣真的要點錯也很難。

女兒買了1600片拼圖,他們還特別把拼圖盒子翻過來,提醒日後如對拼圖有什麼不滿意,可以聯絡負責製作的公司。

整個展覽看下來覺得,能把一個展覽作得這麼高檔,真的需要用心規劃。比起去年到今年看到的幾場展覽,只見紛亂嘈雜,無法令人好好欣賞,連買紀念品都像上菜市場一樣,我們的策展人員真的應該好好跟這次One Piece展的單位學習。

最後附上展場外面的幾張相片...
展場的入口

這張是尾田老師專門為台灣的One Piece展所畫的。
看到台灣名產了嗎?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給大一新生以及家長們的建議


每年九月,都會有一批新生進入大學。進入大學以後,因為絕大部分都是初次離家,難免會有一些狀況;而這些狀況,隨著出生率的下降,每年越來越多。因此,老葉想要給新生以及家長們一些建議。其實,類似的東西不同的人都已經說過,不過我就是愛囉唆,還是要再囉唆一下:

 一、如果還沒開學,趕快惡補一下「生活技能」吧,洗多少衣服要放多少洗衣粉(這中間是有比例關係的)、如何使用大同電鍋(包括用完如何清洗)、微波爐、烤箱、垃圾桶(滿了要倒),這些都是重要的事。

二、除非你還住在家裡或自己住一間,否則寢室裡面的事務一定要跟室友分攤著做。室友不是你的父母、祖父母、瑪麗亞,說好大家一起做的事,不要時間到的時候就人間蒸發,不管你的理由是什麼,室友都會不爽。如果真的沒空,討論的時候應該要提出異議。記住,你已經十八歲了,刑法上已經是成人了,要學會用成人的方式溝通,不要討論的時候不敢講,私底下一堆意見/消極抵抗/積極迴避,這都會讓你成為不受歡迎的室友。

三、不要期待老師會幫你畫重點。老師如果肯跟你說哪裡很重要要念,就應該要感恩了。大學不是高中,找老師問問題是問不懂的地方,不是問重點在哪裡。每天花點時間唸書,不然一不小心就期中考了,大學不會有小考、複習考,不要等到期中/期末考才哭哭。

四、家裡的父母賺錢不容易,家裡給的生活費,要有預算的概念。如果一個月給六千就是一天只能吃掉兩百,中午吃了一百五就代表當天只能再吃五十(包括點心飲料)。不要半個月把一個月的預算花光,然後開始吃土。雖然真有人吃土,不過並不是路邊的土都可以挖一塊起來吃,也不能充飢。

五、重要的東西不可能全部帶在身上,放在宿舍自己也要有自覺,人心隔肚皮,雖然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好人,但是只要有一兩個在某個「摩門特」起了貪念,就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密碼、印章跟存摺不可以放在一起,身邊不要隨時都是家財萬貫的狀態。

六、離開家,進入沒有人管的狀態,要學會自我管理。該吃飯的時候要吃「正常」的飯,該睡覺的時候要睡覺,你現在揮霍的青春健康,未來都會回來找你,所以生活要有節制。正常的飯是什麼應該不需要我說太多,雞排、餅乾、霜淇淋等都不算在裡面。有些地點比較偏僻的學校,除了校內跟校外附近的餐廳以外,沒有多少供應餐點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過了用餐時間經常是休息狀態的。所以要有自覺,學校不是家裡,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有食物供應。

七、學校相關的規定,如果有疑問,請上學校官網查資訊、問行政人員,不要聽同學跟學長姐(有時還包括老師)道聽途說。規定可能會改,上一屆的規定不見得一定適用於下一屆,萬一耽誤了自己,沒有人會因為當初給你錯誤的資訊而幫你扛起責任。

八、離家上大學,是進入社會的開始,請開始懂得「為自己負責」的意義。所謂的「為自己負責」就是「一人做事一人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與「後果」,不要在「前因」發生的時候說「我可以為自己負責」,到「後果」來的時候又躲起來。例如:因為沒唸書被退學,就是自己的責任。不要在狀況發生時,全部都怪別人,都是別人的錯,讓爸爸媽媽到學校來拍桌子、哀求。

九、老師再好,如果你在學校生病、受傷、闖大禍,老師還是要通知家長的。所以,做事情之前要想到後果,不要光只是聽情緒的指揮。

十、用e-mail聯絡同學、老師的時候,請一定要有上下款。上款可以用「XX老師/同學您好」,下款一定要有署名。尤其老師並不具有心電感應的能力,請不要沒頭沒腦一句/段話給老師,希望老師可以一秒就知道你是誰。

十一、家長不要只是一味禁止,不可騎機車(他會偷買、借同學的來騎)、不可交男/女朋友(天高家長遠,他出門就是別人的,管也管不住)、不可點點點...那些都沒有用,不如好好跟他溝通,聽聽他的說法,孩子已經18歲了,總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都沒有自己的想法,你就真的要擔心了。

十二、家長不要動不動就幫孩子出頭,這在中小學也是大忌,更何況是大學。你去幫他罵同學、罵老師罵得很爽,但是罵完你回家了,他還是要在學校面對你罵完的那些人。幫他出主意可也,但是要不要執行要看他自己,除非真的有問題,否則不要去幫他出頭。

寫得很累,先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