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讀「『臨時孫子』背後的社運老師」有感

今天看到小野寫的「『臨時孫子』背後的社運老師」,裡面有一段話提到

「做好事並不一定需要縝密的計畫,或政府經費,而是要透過一種『漸』的力量,從小型社會運動影響風氣,進而帶動政府正視問題。」

「臨時孫子」的運動,造成政府承諾要在五年內改善各火車站的無障礙設施;而慈濟也是從三十個人一人一天五毛錢開始,到現在全球有超過一千萬名志工默默付出無所求,還對付出的對象加以感恩。

有些人認為社會運動就是要上街遊行拉布條抗議才叫做社會運動,在我看來,四十幾年前三十個家庭主婦一天五毛,到現在全球超過一千萬名志工,一年光是台灣募款超過三億美金(依據富比士2010年的數據),而且將過去的「施捨者」轉變為「助人者」,過去的「受助者」轉變為「未來的助人者」,這樣的運動,比上街遊行拉布條抗議的意義要大上千倍萬倍。

同樣的,要敦促政府改善火車站的設施,拉布條抗議是一種方式,「臨時孫子」又是另一種方式;不同的是,「臨時孫子」為這個社會帶來溫馨,而拉布條抗議會為大家帶來不便。

或許不如拉布條抗議那麼有新聞性,但是,若是我,我會選擇『漸』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