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自己跟自己比的卷宗評量與課堂觀察

家裡在清明節前收養了一隻流浪小瑪,他對於我們幫他取的名字沒有反應,不論我們如何教他都是不回應。

後來發現他對另外一個發音相近的名字比較有反應,所以就開始叫他另外一個名字。

今天早上,我跟弟弟說:「現在叫他雷丘他會搖尾巴耶。」

弟弟很不以為然的說,家裡其他的狗叫他們名字也都會搖尾巴,所以雷丘會搖尾巴沒什麼了不起。

我就跟他說,你不能這樣比較啊,因為雷丘本來是怎樣叫都不會有反應的,現在叫他會回頭,還會搖尾巴,這樣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你不能拿他跟其他的狗狗比,因為他們是不一樣的,要拿他自己跟自己比。

講到這裡,我就忽然想到,這不就是所謂的課堂觀察跟卷宗評量的概念嗎?

考試,不管是期中考試或是小考等形成性評量,或是期末考(總結性評量),其實都是選取一個時間點,整體的看全班的表現,老師所看到的是這個學生相對於全班學生的成績。但是,每個學生的程度不同(這點尤其在我自己任教的科系上很明顯),每個學生對同一個老師的教學方式所能產生的理解也不同,如果單純的只是用考試的成績來看,有時後難免失之於偏頗。

尤其當使用原文書以及英文教材時,還要再加上對於英文的理解程度。

如果能夠收集每個學生從開學到學期結束的作業、報告、心得、考卷,形成一個卷宗(portfolio),然後從那個卷宗整體的去看,這個同學從學期初到學期末,學習的狀況如何,然後依據這個來進行評分;當然也要參照全班的狀況做為一個客觀的指標,這樣是不是會比較公平呢?

這就是所謂的卷宗評量,當然卷宗評量,相對於考試是比較質化的,所以要做的工作會多很多,一般來說,我們會盡量蒐集有關的資料,老師要設計一些作業,讓學生可以繳交學習成品;不過這個部分除了學生要用功,老師也要更用功才行,批閱這些學習成品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能有好的TA來幫忙當然是很讚,如果沒有,老師就要多辛苦了。

除了卷宗評量之外,如果在小班教學還可以引入課堂觀察。老師跟TA每次上課的時候花一些時間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且要加以記錄(絕對不要相信你的大腦),未來可以做為評分的依據。這部分在小班教學比較可行,如果再大班教學就要有相當多的TA才有辦法達成。

當然,不論是卷宗評量或是課堂觀察,因為都是屬於質化評量,所以老師與TA最好能在事前先討論出一個評分的標準,有疑問時可以互相討論。這個標準不必然要公開給學生,但如果沒有評分的標準,造成因個人主觀意見不同,在評分上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是會抗議的。建議一開始可以在討論出評分標準後,前幾次老師與TA可以交換批閱作業、交換觀察不同組別的學生,然後開會針對評分的結果進行討論,把太主觀、不一致性太高的地方盡量弭平,這樣在未來評分時才不會有爭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