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謀定而後動

為了讓社區的衛教課程更有趣,老葉要變身為怪博士,所以今天要去買一些食用色素。
先上網查一下食品材料行的資訊,這要靠估狗大神幫忙,但是一樣用估狗,關鍵字的使用技巧是很重要的。
如果只是打「食品材料行」包你找不到「花蓮的食品材料行」,因為花蓮到底是個小地方。
所以要打「食品材料」跟「花蓮」,中間要隔一個空格
然後就找到了大概五六家吧。
這五六家打完電話剩兩家,接著就回到我的地圖上面去看他們在哪裡。上次用網路地圖查過了,大概知道位置,把地圖印出來,標示上比較大的馬路就出發了。

慈大比較靠近自強路這一邊(地圖左上角紅圈標示),所以就從大麥食品原料行開始找材料。到了大麥馬上就找到食用色素,不過檸檬酸他們沒有(老闆娘說只有檸檬汁),果糖也沒有(因為一般超市就買得到了)。上面這張是出發前的地圖,走完以後再上面標上地標(下圖),這樣改天要再拜訪就容易些了,畢竟食品材料行不常去,招牌也都很低調,標上地標會比較方便些。

改天在去超市買果糖就完工囉。接著就要來備課了。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黑手老師系列】我跟佛陀學教書【一】

我們這些早期(其實也才十年)進來大學的老師,很多都是靠著自學學會怎樣教書的。畢竟當時沒有什麼教師發展中心,如果有可能也門可羅雀(有些老師可能會認為要去教師發展中心就像要看身心醫學科一樣嚴重)。很多教學上的小撇步都是經過在課堂上試驗的經驗得來,但是心理一直都覺得不大放心,尤其是近年來開始有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後,就會開始想到底這樣的方式來教學是不是對的。

等到開始當上人的學生以後,除了聽上人講經也開始自己讀佛經,就發現佛陀其實是很有耐心的老師。不過這部分留著慢慢講,先來講其他的部分。

我一開始讀「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時候,就覺得很有趣。哪裡有趣呢?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
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如果是你,跟著你最崇拜的老師在路上走他忽然向著一堆骨頭「五體投地,恭敬禮拜」,你又很清楚老師明天沒有要考大體(就算要考也是考你不是考他),所以你要做什麼反應呢?
當然就是問你的老師「花黑噴」(what happened?)囉!所以接著阿難就問問題了:

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

然後接著我們就看到「父母恩重難報經」啦!

上面那是「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到佛陀知道自己餘日無多,一定要暢演本懷的時候,那當然不能只是「五體投地,禮拜枯骨」囉!(而且那個梗已經用過了)
要知道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要讓眾生都知道「人人皆有真如本性」、「只要力行菩薩道,人人皆可成佛」,這時候當然要非常、非常、非常認真地讓坐在那裡的四眾弟子睜大眼睛專心聽,所以佛陀要怎麼做呢?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上面這裡是說佛陀說完了「無量義經」,然後開始入定:「入於無量義處三昧」。佛陀入定,是否表示弟子們的下課時間到了呢?慢著!接著神奇的部分馬上來了!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接著佛陀的眉間放出「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當然所有的人都會覺得好驚訝,所以接著彌勒菩薩就有疑問了,然後就有彌勒菩薩跟文殊師利菩薩的對答,引出法華經的緣由以及重要性,讓坐在那裡的大眾開始好奇

我看到這裡就覺得,佛陀真的很厲害!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講法華經、教菩薩道是他來人間最重要的事,所以一定要確定學生都有注意在聽講;另外我想,因為這些人都聽他講經講四十幾年了,如果沒有用力呈現一下引起他們的注意、讓他們專心,很可能佛陀接下來講老半天,底下專心聽的人卻不夠多,甚至有些人就當作平常上課一樣大打瞌睡...這樣佛陀一輩子的心血都白費了,所以不先放光現瑞怎麼行呢?

當時我看到那裡,就覺得既然佛陀上課都這麼賣力表演了,我們這些領錢的老師賣力表演當然很正常啊!還好這些學生雖然不夠用功,但並沒有跟著我四十多年,所以我雖然沒辦法放光(散光倒是很深是真的),但是講個笑話、肢體語言等等這些倒是都還行,雖然沒辦法翻跟斗跳火圈,不過從講台的東邊「飄」行到西邊也還有辦法做到....

所以,我跟佛陀學教書,學會的第一課就是:

要表演!要表演!一定要表演!

讀「『臨時孫子』背後的社運老師」有感

今天看到小野寫的「『臨時孫子』背後的社運老師」,裡面有一段話提到

「做好事並不一定需要縝密的計畫,或政府經費,而是要透過一種『漸』的力量,從小型社會運動影響風氣,進而帶動政府正視問題。」

「臨時孫子」的運動,造成政府承諾要在五年內改善各火車站的無障礙設施;而慈濟也是從三十個人一人一天五毛錢開始,到現在全球有超過一千萬名志工默默付出無所求,還對付出的對象加以感恩。

有些人認為社會運動就是要上街遊行拉布條抗議才叫做社會運動,在我看來,四十幾年前三十個家庭主婦一天五毛,到現在全球超過一千萬名志工,一年光是台灣募款超過三億美金(依據富比士2010年的數據),而且將過去的「施捨者」轉變為「助人者」,過去的「受助者」轉變為「未來的助人者」,這樣的運動,比上街遊行拉布條抗議的意義要大上千倍萬倍。

同樣的,要敦促政府改善火車站的設施,拉布條抗議是一種方式,「臨時孫子」又是另一種方式;不同的是,「臨時孫子」為這個社會帶來溫馨,而拉布條抗議會為大家帶來不便。

或許不如拉布條抗議那麼有新聞性,但是,若是我,我會選擇『漸』的力量。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你怎麼樣教你的孩子?

你怎麼教孩子,不只影響到你的孩子,也影響到別人對你的觀感。

實例一:在我家兩小讀小學的時候,因為我家距離他們的學校真的很近,所以我要他們走路去上學。
結果有一天同事A告訴我說,他載著他的孩子去上學時,看到我的孩子在前面走,就指著他們兩小跟他的孩子講:你看你多幸福,別人的媽媽都叫自己小孩走路去上學,你還有媽媽載!
當他跟我講的時候,我真的無言了。所以...你瞭解我要他們走路去上學的理由嗎?走路去上學就比較不幸嗎?

實例二:自動鉛筆要買到2B筆芯很容易,我向來認為考試專用的2B免削鉛筆是一種浪費,所以我家從沒買過。
有一天跟同事B以及他的小孩,還有我家小孩在電梯裡,因為隔天要考試要用2B鉛筆,所以我就問我家小孩自動鉛筆裡面的2B筆芯有裝夠嗎?小孩對曰有,然後就聽到同事B的小孩問同事B:為什麼我們用不一樣的2B鉛筆?
同事B:我們的鉛筆比較好。
我的OS:你家的東西都比別人家的好是嗎?

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是因為最近一直在談教養,所以分享出來大家參考一下。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一篇讓我看了非常難過的文章--我們的教育,究竟要往哪裡走?

原文連結在此

這篇文章看了令人非常難過,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台灣是很尊重專業的。為什麼現在一個生物老師可以樣樣都管?

改變台灣教育的奇蹟? 地下教育部長丁志仁的十二年國教狂想

如果說過去9年一貫課程實行的失敗是教育部倉促上路的後果,那12年國教如果失敗,原因就是為了實踐這位地下教育部長丁志仁的狂想。過去教改還有短暫的小規模實驗,現在則是高中職、國中、國小300萬學生與20萬老師一起參與的大實驗!
【文╱蘇鵬元】

說到誰是這十八年來教改的重要推手,也許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李遠哲。李遠哲在一九九四年入閣,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召集人,參與教改,並在一九九六年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只是李遠哲只能說是訂定教改大方向的人,在教改的推行過程中,還必須配合各項修法,而這些教改法案的幕後推手則是振鐸學會理事長丁志仁。
綽號丁丁的丁志仁在一九八四年創立振鐸學會,這是少數在解嚴前就成立的民間組織。他說當時的教育體制是為政治服務,只有三所師大、九所師院可以培育老師,課程、教學完全統編。他認為台灣要走出戒嚴,走出自己的路,教育也一樣;所以雖然他曾是生物老師,但在創立振鐸學會兩年後就辭去教職,專心推動教育改革。

(圖片提供╱新新聞)

丁丁不輸李遠哲 比教育部長還熟悉教育政策

與其他教改團體不同,未躍上檯面的他長期穿梭在立法院與議會間,無形中對教育相關的法令規章特別熟悉,也因此成為藍綠立委的重要智囊。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他是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的國中學生,只是因為反對解嚴前的國民黨政府,與民進黨反而走得比較近。
不過在碰到重要的教育法案,他也會將擬定的法條內容分別向兩黨立委遊說,希望能盡快通過,因此可以發現某些兩黨的教育法規提案極近雷同,像是近期備受爭議的國民黨與民進黨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條例」都出自他的手筆。
過去與教改相關的法律都有他的影子,像是「教育基本法」、「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私立學校法」,可以說,他比所有教育部長都還熟悉教育政策,甚至在記者問到過去教改是否有瑕疵等尖銳問題時,他還會站在教育部的立場回應,可以說是比教育部長還專業的地下教育部長。
因此雖然教育部長在這十八年換了十位,但是丁志仁卻是多數教育部長的請益對象,現在他也是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的委員。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對他的評價是:「從歷史上定位,他不亞於李遠哲。」

(圖片提供╱新新聞)

流浪教師製造者 與郝龍斌打筆仗

他把教育改革視為台灣解嚴的重要工作,為了達到真正的解嚴,台灣教育應該要讓師資、課程、教育財政與教育行政鬆綁,因此他推動「師資培育法」,將教師培育從「求過於供」的培育方針導向「供過於求」,無形中埋下流浪教師過多的問題伏筆。
在課程鬆綁方面,他特別著重在「一綱多本」,也就是藉由開放教科書由民間經營,打破思想僵化,他說,統一版本的教科書會「掐死所有的課程、教學發展,掐死所有教學實驗」,還會帶來政治干預,為了維護多元價值,應該支持「一綱多本」。所以在二○○六年郝龍斌在台北市長任內推動「一綱一本、共辦基測」時,他還與郝龍斌大打筆仗。
而這次的十二年國教政策,他則有一套「分散式的菁英教育」的論述。他提到,分散式的菁英教育就是將成績好的學生分散到各社區高中與二線高中,分散的理由則是「比馬龍效應」。
何謂比馬龍效應?他說,比馬龍效應是指:對一個學生高期待,學生就會有高表現。
「把比較出色的學生分散在二線高中和區域高中,對學優生(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來說會有正面的比馬龍效應。而把比較優秀的學生集中在建中、北一女,只有前五分之一有正面的比馬龍效應,而五分之四的建中、北一女學生有負面的比馬龍效應。」他解釋,因為這些學優生在社區高中會成為小老師,是每個小團隊的牛首,如果到了建中或北一女,他們會變成牛尾,表現更糟。
而對程度中等的學生來說,「優質同儕是影響他進步的因素」,因此他認為,將成績出色的學生分散在社區高中就是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

(圖片提供╱新新聞)

誤解比馬龍效應 消滅公立明星高中

只是這個貫穿十二年國教核心的立論卻建立在錯誤的理論認知上。在教育心理學裡,比馬龍效應其實是說:老師如果給學生很高的期望,學生就會表現更好,這是正面的比馬龍效應;相反的,如果老師給學生很低的期望,學生就會表現得更糟,這是負面的比馬龍效應。
也就是說,丁志仁將比馬龍效應誤認為是「學生」對「自己」的期望所產生的現象,實際上,真正的比馬龍效應是「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所產生的結果。因此,「老師」才是影響學生成就的關鍵。
只是這樣的錯誤解讀,卻已經化作實際法條等著審查通過,也就是《新新聞》一三一七期提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條例」的「消滅公立明星高中」法條,將提高免試入學比例入法,來達到減少公立高中篩選學生的目的;而也有消息指出,教育部為了要公立高中支持十二年國教政策,放話將提高公立高中免試入學的比例,進而提早達到免試入學比例達到九五%以上的法條要求。

(圖片提供╱新新聞)

挑戰過度右傾的社會 反對者無緣見教育部長

不過對於十二年國教,捨我其誰的丁志仁理想更遠大,他說,台灣之前的教育改革是走出戒嚴,走出戒嚴後,下一部就是走向公共化。而目前台灣社會的一個顯著現象是政府失能,而台灣整個社會變遷的節奏大過人民公共性成長的節奏,因此應該要想辦法快速提升公共性,而教育扮演置高點的角色,又是右傾社會的立基,所以想要糾正這過度右傾的社會,就要從教育著手。
他認為,十二年國教就是一個中間偏左的政策,就是要挑戰過度右傾的社會,他說:「如果這樣的改革沒有碰到壓力,就是玩假的。」
問他這樣龐大的教育改革是不是應該先做小規模實驗後再修改實行,他認為,小規模實驗看不出成果,因此十二年國教一定要馬上做。
這樣的理想或許沒有太多人瞭解,不過他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社會網絡,藉由公共化極力推動十二年國教。包括結合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的力量,一起對教育部、立法委員遊說。所以在近期十二年國教推動期間,可以發現丁志仁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一起出現的身影。而教育部對他們也十分禮遇,在蔣偉寧上任一個月後,他們就到教育部幫蔣偉寧打氣;而五、六月出現許多十二年國教反對聲音的時候,他們也見到蔣偉寧,提供實行十二年國教應該讓社區也一起參與等達到公共化的建議。相比之下,眾多反對十二年國教團體與媒體連約訪教育部長的機會都沒有。

老師繼續疲於奔命 學生仍舊無法快樂學習

丁志仁還有許多爭議,身為生物老師的他,在開放民間編寫教科書的時候,被民間教科書業者邀請擔任「社會科」教科書的召集人,面對這樣是否專業的質疑,他說他長年從事社會運動,對於編寫社會科教科書的興趣比自然科高;另外,雖然在郝龍斌宣布「一綱一本」政策之後就辭去民間教科書的職位,但是他的夫人卻仍是民間教科書的編輯,對此他認為並沒有利益迴避的問題,不用去在意別人的眼光。
如果說過去九年一貫課程實行的失敗是教育部倉促上路的後果,那十二年國教如果失敗,原因就是為了實踐這位地下教育部長丁志仁的狂想,而這個狂想建立在一個誤用的教育理論,以及與台灣大多數民眾對立的立場之下。
面對馬政府只顧著個人政績,卻不管其他反對團體對於政策的質疑和焦慮,台灣教改註定是一場實驗,只是與過去不同的地方是,過去教改還會進行小規模實驗,現在則是全體師生一起參與的大實驗,對高中職、國中、國小三百萬學生與二十萬老師來說,這是改變台灣教育的奇蹟?還是再一次將老師玩弄得疲於奔命,學生仍舊無法快樂學習的錯誤政策?只能確定的是,這場實驗風險極高、賭注極大,誰會是贏家只有天知道。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大同與小異

有幸拜讀上一期的「通識在線」雜誌,其中有關文化認同的數篇大作,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於其中先進們所提出的議題,在這些年內也曾觀察並反覆思考,在這裡提出個人的一點淺見。

台灣社會本質上為移民社會,自明朝迄今,數波移民自海峽對岸渡海而來,從個人行為到大規模的移民均有;同時也發生過數起外族殖民事件,惟於1940年代左右渡海的這一波規模為最大,對台灣的影響也最深遠。

在筆者看來,近年的許多文化上的爭議,其實都可以歸於表相之爭。台灣由明朝到現在的移民,無論來自大陸的何方,無論到達台灣的先後,血統上都是華人,文化的底蘊內涵也是以儒、道、佛為基礎的中華文化。雖然最近這一、二十年,由於1940年代的大移民所產生的政治效應,衍生出來的中國化/去中國化的路線之爭,但筆者以為,無人可以否認台灣在近數十年間,因受到來自大陸各省的菁英挹注與融合,所開出的文化之花是華人社會中最燦爛的,而培育這文化之花的泥土,卻也是揉合了儒、道、佛思想的本質。

縱觀世界上許多移民社會可以得知,唯有能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精神,兼容並蓄不同文化的移民社會,才能夠成長茁壯。以美國為例,美國一開始是一個以英國移民為主的社會,承襲了英國的文化,使用的語言為英文;當初也曾為了獨立,對宗主國發動獨立戰爭,但美國並未因此而排斥英國文化,仍持續使用英文為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如莎士比亞戲劇等來自英國的不朽之作,仍是美國各大學廣為採用的教材。畢竟文化應該是兼容並蓄的,應該有海納百川的精神,只要本質是提倡人倫道德、勸人為善的,都值得我們學習並身體力行,不應該因為它的來源而起分別心,畢竟追溯到世界各國的文化(或者說,人文素養),其最基本的內涵總不脫人倫道德,如果只是因為來源問題而揚棄深植於台灣人民心中數百年的人文底蘊,筆者擔憂,當人文失去了培育它的土壤,開出來的無根之花能否長久?又能否燦爛?

因此筆者以為,雖然台灣的人文素養確實是承繼了來自中國的儒、道、佛思想的底蘊,但現在這些人文素養不僅為全球華人的共同人文內涵,也為全世界所認同,台灣應該繼續保留這些值得稱道的人文素養,勿以來源作為評判人文素養是否值得採用之唯一標準,而應該回到本質去評斷。畢竟世界所有人文素養容或在細節上有不同,但它們的本質都是相同的,都是提倡人倫道德、鼓勵人人為善,或許有人以為應該要創新而不是固守傳統,但筆者以為,創新也要以人文素養為根本,如果失去了最根本的人文素養,創新也只是空中樓閣而已。

因此筆者要在此呼籲大家應該以更包容的心去看待台灣過去數百年建立的人文素養,並將之認定為我們的根本,從而學習並身體力行之,不要因為它的來源而起分別心,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近一、二十年來在台灣所開出的燦爛的人文之花,正是因為過去數十年的教導培育,如果台灣社會要永續,我們念茲在茲的應該是如何將這些人文素養繼續傳播下去,深植在人人心中。


<本文已發表於2012年3月號的「通識在線」>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黑手老師系列】不要模糊焦點

新手大學老師常常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這時候怎樣處理需要一些智慧。

畢竟我們絕大部分都是「一覺醒來,就成了大學老師」,沒有修過教育學分,不懂班級經營,僅有的教學經驗就是seminar,台下的聽眾都是如我們一般好學不倦(書蟲)級的人物,一旦進來大學,才是「黑手老師特訓班」的開始。

最常常聽到新手老師們講的就是「學生怎麼那麼不用功」「上課怎麼一堆遲到」「上課的態度怎麼那麼散漫」這類的感想,我聽了通常也只是笑一笑,畢竟從我第一天當老師到現在,沒有遇過全班都很用功的班級(包括醫學系在內)、也沒有遇過全班都準時到課的班級(包括我遲到的時候在內)、也沒有遇過全班「戒慎虔誠」在上課的班級(包括...),所以我通常只會針對「太誇張」的班級發表一點「感想」(抱怨?),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幾十年前,那時候有很多媽媽是不上班專心在家裡帶孩子的,那時候的電視節目內容是不會把挖人瘡疤當作節目內容、也不會有節目把一說成十說成百,所以我們上課精神是有些散漫、也不太用功,但是跟現在的學生比起來似乎好了那麼一點點(或者只是一種無謂的偏見也說不定)。當然,我們那時候大學難考是真的(錄取率大約20-25%),所以可能也代表了我們對學習的熱誠應該比他們都好那麼一點點...誰知道,反正站在台上看到的風光永遠都跟坐在台下看到的不一樣,當我們站在台上看到這裡一個打瞌睡的、那裡又一個在手機的螢幕上溜冰的、還有一個帶兩串蕉來上課的,難免會「妄動無明」個一下兩下;而當學生上台報告的時候講得「兩千兩百六十六」的時候,也難免會一肚子火。但是當要「開講」的時候,有些表達方式其實是應該要避免的。

一、不要直接安罪名。很多老師在看到學生出席率不佳或是很多人遲到時,常會直接猜測他們前一天一定是從事「休閒活動」。雖然這可能性很高,但並不代表就可以直接下結論。出席率不佳或遲到,反映出來的是不夠敬業,我通常都是直接以自己當例子,說明不管前一天趕計畫趕到半夜還是整晚失眠,該在幾點出現在哪間教室就是要在幾點到那間教室去。定罪名只會讓學生跟你爭論、或是放棄跟你溝通。

二、不要認錯聽眾。有些議題只要點到為止就好,不要花很多時間講。為什麼?因為(一)、該聽到的人都不在場。比方說出席率不佳這議題,應該是要念給沒來的那些人吧?所以念給有來的這些人的意義在哪裡?(二)、該聽進去的人會聽進去的比例可能不高。很多老師常會在發完考卷後罵學生不用功,但是很多學生其實不知道為何要來上學,只是認為一定要讀大學所以就來了。人生找不到目標怎麼可能會用功呢?這樣的狀況下,念了也沒有用,只是在浪費那些用功的學生的時間而已。(三)、上課時間應該用來上課。學生是來上課的,老師當然可以適度的管教一下,但是如果一念念個半節課一節課...那就太過了。點到為止,繼續上課吧。

三、點出事實,不要挖苦。學生遲到嚴重,可以以「企業主最討厭遲到的員工」來激勵他們,但是不要說「大小姐/大少爺不習慣早起」;學生學習不認真,可以用賈伯斯學書法的例子告訴他們很多學習都很重要,不是只有必修科才重要,當然如果是必修科(唉)就可以告訴他們這對未來的工作很重要,但是不要說「等到二一才找爸媽來哭哭啼啼」或是「混吃等死」之類的。挖苦的話(筆者不擅長挖苦,所以上面舉的例子或許還算客氣?)不但無法激勵學生,通常還會讓學生產生瞋恨,完全沒有達到我們要的目的。

四、不要情緒化。學生永遠都知道你是在教育他們或是在洩憤。不管你早上出門前跟誰吵架、或是上課前被誰陰了一記、甚至是哪個學生對你不禮貌了,走進教室的那一瞬間,請把情緒放下。任何事,切記,對事不對人。情緒化只會讓學生認為你在洩憤,不管你講了多少有用的話都會被抵銷。

五、不可針對個別學生的反應作文章。我們是在對整班的表現講話,如果有少數學生流淚,請忽視,頂多給他一張衛生紙。學生也不想哭給你看,所以不要讓他被你特殊化出來,尤其,不要針對他的反應作文章!類似「哭什麼?自己不用功有什麼好哭的?」或是「哭也不會讓你們班all pass」「哭也不會保證一定過」這類的話千萬講不得。當然,如果有學生憤而「起義」,掉頭不顧而去或是準備大戰(這應該是少數),也要記得我們是老師,老師是來教育學生的,不是來跟學生打架吵架的。除非你對吵架教育很有心得,否則都要維持風度---當然過後可能也要自省一下怎麼會弄到學生要「起義」...

筆者始終都覺得對20歲上下的大朋友來說,畢竟18歲人格也差不多成形了,應該已經不需要太多的形塑;所以很多時候,對事不對人的點到就好了。如果他無法體會,可能就是跟你無緣,還是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傳授知識吧,其他部分的教育有時就是要「對機」,找到好的情境再說才有用,如果情境不對說一百句也是白說,大家共勉吧!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申請入學時不必做的事(二)

去年有感而發的寫了「申請入學時不必做的事」,今年去幫了幾場的模擬面試,發現了一些常見的問題,是之前沒有寫出來的;現在把它寫出來,如果家中有今年要上大學的,備審資料尚未寄出的話,就參考一下吧。


一、千萬不要在未來生涯規劃上寫你要考「別的」學校的研究所(我們的不好嗎?)。
二、用了什麼新名詞一定要弄清楚是什麼,不要亂講一氣。要當「知識農夫」就要弄清楚什麼是知識農夫,要開發醫療儀器就要弄清楚什麼是醫療儀器...
三、不要太誠實:被問到你為何不考慮某校的大學部?千萬不要回答:因為分數太低。這會給老師不好的印象。
四、不要貶低別人,你對A有興趣,就說A有多有趣,不要說BCDE都不好所以A好,這樣會讓人覺得你其實沒有那麼有興趣,而且很容易引戰。
五、不要挖一個坑給自己跳...
六、不要去沒執照考的科系說要考執照....(孩子你來錯了)
七、不要說你對這個有興趣,然後備審資料裡幾乎都沒講....(興趣在哪裡?)
八、不要寫自傳像寫劇本...「十八年前,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爸爸跟媽媽緊緊的抱在一起...於是就有了我....」這種創作可以留著寫小說,不要寫在自傳裡。

參考閱讀:申請入學面試要注意的一些小事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孩童學手語,有利於智力發展

摘自「重返人類演化現場」p.103-105


兒童心理學家(還有多數父母親)都知道,就算只有八個月大,小嬰兒的思維歷程已經是極端複雜了。他們明顯有些事情想說出口,有些需求想要表達,然而由於喉嚨的造型,腦部構造和神經系統也都還不成熟,因此嬰兒沒辦法真正使用字詞(嬰兒約九個月大時,喉嚨已經延伸夠長,能開始應付說話動作。幾個月以後,負責傳輸必要信號來發音吐字的線路也落實成形)。

至於學步幼童,他們就完全能以姿勢來表達。揮手掰掰是舉世最熟見的實例。最近幾項新的研究發現,只需稍微幫忙,這種以姿勢溝通的天生能力就能大幅發展,達到遠遠凌駕原先料想的複雜程度。

1990年代,一位名叫Joesph Garcia的研究人員觀察失聰父母生下的健聽寶寶,他注意到,這群使用美國手語的嬰兒,比健聽雙親生下的孩子更早開始講話。有趣的是,他們並不是出聲講話,而是像他們的父母那樣用手勢來講話!

在後續幾項研究中,Garcia還發現,這些嬰兒能自發打出手勢表示他們餓了、渴了,或尿布濕了,時間比他們真正開口講出第一個字還早了多達八個月。這表示孩子的腦部發展已經充分得能夠講話,卻只能用手來表示,因為他們沒辦法用喉嚨來表達。

約略就在Garcia注意到這點之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Linda Acredolo和加州州立大學史丹尼斯勞分校的Susan W. Goodwyn也發現嬰兒八個月大的時候就能靠手勢溝通。Acredolo歸結認為,某些姿勢類型是多數兒童的第二天性。「只不過大家並沒有注意到這點,而且父母親又這麼專注在字詞上面,結果他們都沒看出這是該鼓勵的事項。」

學步幼童能模仿動作,擺出「小小蜘蛛」的姿勢,或者在嗅聞一朵花之後,採用那種嗅聞姿勢來代表嗅聞所有花朵的經驗,相同道理,他們也能學會把姿勢和一件需求、事物或概念聯想在一起。在一項研究當中,一位小女孩起初只使用「牛奶」和「更多」等簡單的手語單詞,然而過了不到幾個月,她就能溝通遠更為複雜的觀念。十個月大時他前往一家水族館參觀,看著企鵝游泳並使用手語向媽媽表示「魚」。他的媽媽糾正他,用手語表示「鳥」。這把這個小女孩搞糊塗了,他又用手語表示「魚」。接著他的媽媽用手語表示「鳥」,並加上「會游泳的」。這樣一來,他的女兒就瞭解了。短短兩個月後,這個女孩從地上撿起一根羽毛,並用手語表示「鳥毛」,這顯示他這時已經能把先前學會的兩個不同概念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全新的概念。

Garcia、Acredolo和Goodwyn的成果都顯示,一旦接觸到手勢動作,孩子自然而然會開始仿效,因為在這個生命階段,他們的雙手遠比他們的喉嚨跟嘴巴都來得更靈巧。那個領域的先驅人物Elizabeth Bates便曾說過,「用一隻肥大的手來模仿、重現某件事物[比]用控制舌頭的幾百條小巧、纖細的肌肉」更容易辦到。換句話說,我們在這麼幼齡時不開口講話,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腦力來想出希望表達的觀點,而是由於我們講話時不可或缺的神經通路、喉嚨、肺臟和舌頭都還沒有適切發育成形。

Acredolo的研究還顯示,在學會講話之前先使用姿勢來溝通的孩童,到生命後續階段就能發展出較高智商,何不曾在嬰兒期使用手語的孩子相比超出多達12分。這就表示,孩子越早和旁人分享心中所想,日後就越能掌握比較深邃的智慧概念。

不論長期效益為何,在這種幼小年齡學習以姿勢來溝通有個妙處,那就是雙親和孩子似乎都變得更快樂。一位母親說道,當他開始和11 個月大的兒子比手語,屋子裡的噪音水平也大幅下降,倒不是因為他們都靜靜地使用手語,而是由於以往他的兒子尖叫、哭喊都沒辦法清楚表達意思,而現在他一點都不再像那樣感到挫敗了。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2011.12.30

前天晚上跟弟弟去吃飯,弟弟點了牛肉燴飯。
吃完以後離開餐廳,我跟弟弟說:媽媽可以跟你商量一件事嗎?
弟弟說:什麼事?
我說:我沒有禁止你們吃肉,雖然你們也很清楚我為何吃全素;但是可不可以答應我不要點牛肉
弟弟問:為什麼?
我說:因為牛不管是打嗝還是放屁,都會產生很多甲烷;而且養牛很不環保,因為牛要很多草地!
弟弟問:我不吃牛肉,有什麼好處給我?

我:....這個地球會因為你不吃牛肉,多一個繼續存在的機會,這就是你的好處!

弟弟:好啦,我知道~

擷取自:Blue Gold - World Water Wars
當每條牛要用這麼多水,實在不應該再吃牛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