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大學教育失敗嗎?專業要有多專?

去年去台北聽了Tony Wagner的演講,提到哈佛啟動教改的緣由,是因為企業家和Dr. Wagner提到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不會思考、不懂得如何發現問題、也無法與他人進行合作(尤其是跨領域的合作)。這個結論讓Dr. Wagner大為震驚,從此投入了教改的路途。


而我們的企業家們,對於大學教育的意見卻是:現在的大學教育與企業脫節,教出來的學生到公司沒有辦法馬上就上手,大學教育要好好思考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對照第一段我提到Dr. Wagner遇到的企業家,其實大家都可以看到我們的企業家跟國外的企業家的層次相差有多少。


大學的任務應該是訓練一批作業員讓他們一到公司就上手嗎?


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的何欽斯博士(Dr. Robert M. Hutchins)說:"The object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aken as a whole, is not to produce hands for industry or to teach the young how to make a living. It is to produce responsible citizens".,換言之,教育系統的功能,不是在幫企業訓練作業員,而是教育出「負責任的公民」。何欽斯博士還進一步說,要訓練作業員,這是公司的責任,不是學校的責任,那是公司營運應該要投入的成本。如果要學校來訓練作業員,也不應該是大學的責任,而應該是trade school(職業學校)的工作。如果這些話給那些主管聽到,應該會罵死吧。


但是大學的功能,本就不是為了訓練「作業員」的,即使有些科系的確是為了某些特殊職業而設立(如醫學系),那也是因為該特殊職業需要有相當多的專業知識為後盾,這些在職業學校比較難以全盤供應。


當然台灣的教育系統是有一些問題,有些科系其實應該設立在職業學校就夠了,但是在台灣卻設立在大學,造成訓練出來的學生執業率極低,不過這部分就不在這裡討論。


在國外,我常看到所謂的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台灣大該要翻做技術學院吧)在電視上打廣告,這些Institute of Techology其實就是所謂的trade school (職業學校),通常他們主打的都是「我們有完善的設備,充足的師資,學生進來後保證可以學會一項技藝,學校輔導考照,考取率高於全國平均,本校聲譽極佳,學生畢業後就業率100%...」等等,絕對不會去強調有多少畢業生可以插班上大學、上研究所,因為這些Institute of Technology原本設立就是要訓練學生學會一項技藝,而不是要繼續升學。


如果說今天教出來的學生都不懂得思考、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表達、也不能與任何人合作,那麼我們可以說大學教育失敗了。如果我們的企業抱怨的是大學沒有幫他們訓練作業員,我想他們自己去設立一個像這樣的trade school應該是比較恰當的。讓大學來幫他們訓練作業員,不但不可能(因為大學沒有這樣的師資),也不恰當。


何欽斯校長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任內時,他相信大學生首要要接受的教育應該是溝通與表達,然後是數學和科學,接著是地理、歷史、文學,最後是藝術與音樂。他在任內大力推動這個概念,將芝加哥大學的課程給重新塑造,在那段時期的芝加哥大學培育出了很多著名的校友;但是當時何欽斯校長也受到很多質疑,最後甚至因此而去職。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行業,從短期實在很難看出誰是誰非,可是我們的企業主都只要炒短線...



回顧到當初和Dr. Wagner抱怨的那位企業主,以及我們的企業主,不禁悵然。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曾經

最近發生了很多事,也讓我做了一些決定。
長程來說我不知道會有什麼影響,但是以目前來說,我想,是該結束一些什麼,又開始另外一些什麼的時間到了。
要結束的,曾經是我以為很寶貴的、可以一直努力下去的,當然也不是不難過。不過,When the situation becomes unbearable, it is time to give up and let it go.

今天看到陳永隆老師的留言:

目前的老闆,總是付出薪資讓員工貢獻老闆期待的成果;有沒有一種老闆,願意付出薪資整合員工現有的"優勢",而堆砌出不一樣的"組織績效";目前的老師,總是付出知識讓學生考出老師期待的分數;有沒有一種老師,願意付出耐心傾聽學生期待的"未來",而堆砌出不一樣的"教育成效"。


我曾經是這樣的老師,但是學校的評鑑、繁重的教學(每週九小時的課程,平均每小時我至少要花3-5小時的時間去備課)、以及後來這幾年加在我身上的行政、還有有心卻無力去進行的研究...我必須要說,我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可以三者兼顧,我應該是能力很小、頭腦很笨,所以我連兩樣要兼顧都做得很勉強。


我不知道當我跟學生說,甚至用紙筆寫下來要怎樣做、要怎樣修正,下次同樣的錯誤仍然出現,或是完全沒有做時,我要怎麼辦?難道我要整天跟在他旁邊耳提面命?


我不知道當我一週有十幾節課、甚至二十節課(這是協同授課帶來的問題)時,連備課都備得2266時,我要怎麼去發揮創意?我要如何循循善誘?


我不知道當我每天要花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處理行政事務,還做不完的時候,我要怎麼樣去「調配」我自己的時間,所以可以有時間做研究?如果一停下來就昏昏欲睡,我要從哪裡去找時間讀paper?


然後,我又看到永隆老師的另一個POST:


Q1:你是在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夢想)努力,還是在為別人設定的指標(期待)努力?
Q2:你是要放下自己現有的"好",去追求別人設定的"好"?還是可以放下別人設定的"好",開始去貢獻你現有的"好"?
==> 如果你已經有了別人沒有的力量或能量,應該就可以開始付出了!




說真的,我很想哭。

我設定過我自己的目標,我也知道我會的是什麼,但是我沒有辦法去做。

現實的層面,我需要這份工作,而這個現實面,已經讓我沒有辦法去實現我自己的夢想了。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北大學生的學習策略

【摘自商業週刊第1183期】
北大參訪學生總召蔡林峰出生在浙江紹興縣王壇鎮東村,是紹興最貧瘠的農村,為了養活家裡,父親必須到外地去打工,留下媽媽在鄉下照顧田地和兩個孩子。蔡林峰和姊姊小時候就得幫媽媽幹農活,舉凡播種、插秧、收割等都難不倒他;農閒時還要去山上放羊,羊群吃草時,他就在旁邊讀書、寫作業。
偏僻的東村沒有學校,蔡林峰小時候家裡很貧窮,連玩具都沒有買過。小學從沒有學過英文的蔡林峰,上了初中發現英文成了他的罩門,班上不少同學已經學過,甚至還有一位很優秀的女生,已經學了三年。才剛接觸英文的他沒想到第一次考試,不論是英文或總成績都超越了這個女生,讓他的自信心整個提升,相信自己雖然來自鄉下,在沒什麼事情擋得住他。
蔡林峰說,雖然他學習英文起步較晚,但要讀好英文其實需要好的理解力,而他的邏輯、理解能力一向不錯,另外就是透過大量閱讀不斷積累,每天保持一定閱讀量。
2006年的「適應性考試」中,他以676分的成績保送到紹興魯迅中學。09年高考,他以總分703分成為浙江省的文科狀元。
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補習,他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只是被動的聽講,重要的是學會自己思考因此除了上課勤動筆做好筆記外,他還有一本獨門的「糾錯本」,整理出自己易犯錯、不熟悉的部分,這是完全屬於個人獨有的東西,他覺得只要能整理好糾錯本,學習就成功了一半。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眼高手低與學習低落,以及我的迷惑

最近看了一本書,「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The Unmotivated Child)

當然,看到我附上英文書名,應該就知道它是翻譯書,作者是Natalie Rathvon, Ph.D.

裡面提到很多有關學習低落者的特徵,首先是怎樣界定怎樣的學生可以叫做「學習低落者」。

學習低落者就是,如果今天一個孩子有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智力(I.Q.)但是卻只有中等偏下的成績,他就是一個學習低落者。

家長常常說:「我的孩子很聰明,只是還沒開竅。」<<這樣的孩子,很可能就是一個學習低落者。

書翻譯的不錯,所以我看得蠻快,裡面也提供了很多解決學習低落者的方法;但是,我卻越看越迷惑了起來。

裡面提到,學習低落者通常是因為從小在家裡父母在學習上沒有給他正確的協助,太少(如:這我也不會,去學校問老師;連這你也不會?上課有在聽嗎?)或太多(拿來我幫你寫)都算在內。

而學習低落者最大的特徵就是眼高手低他們對於自己究竟學了多少內容沒有實際的概念

而要矯正這方面的問題,就要家長在發現孩子的學習問題的時候,適時矯正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要跟老師合作。

裡面也提到,如果到高中還沒有矯正過來,高中的學習環境,對於一個學習低落者來說,是很難有什麼幫助的。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在大學裡,能為他們作什麼呢?如果孩子歷經小學、中學、高中,已經放棄了學習,也拒絕所有的幫助(書裡面提到他們會使用絕對的詞彙、會推卸責任、會一再地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也會用貶低一切的說法來描述他的學習、他的學校),到了大學,我們要怎樣讓他再度燃燒(或者說死灰復燃)?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青少年 七成五網路成癮

平均每週上網22小時(高中生超過28小時)
上網最常做的事:1.玩電腦遊戲 2.線上聊天 3.下載影音
七成五青少年出現網路沈迷的徵兆,六成七只要網路斷線,就感到心情不好。
五成七的電玩迷是在國小階段養成,尤其國小畢業升國中時期,更是超級危險期。
近五成台灣青少年因為上網而減少睡眠時間。
網路交友是青少年網路成癮主因;台灣青少年在網路聊天室平均同時和五人聊天。

資料來源:金車教育基金會,2009年調查
                    致理技術學院2007年「兩岸青少年上網行為及網路成癮現象」調查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自己跟自己比的卷宗評量與課堂觀察

家裡在清明節前收養了一隻流浪小瑪,他對於我們幫他取的名字沒有反應,不論我們如何教他都是不回應。

後來發現他對另外一個發音相近的名字比較有反應,所以就開始叫他另外一個名字。

今天早上,我跟弟弟說:「現在叫他雷丘他會搖尾巴耶。」

弟弟很不以為然的說,家裡其他的狗叫他們名字也都會搖尾巴,所以雷丘會搖尾巴沒什麼了不起。

我就跟他說,你不能這樣比較啊,因為雷丘本來是怎樣叫都不會有反應的,現在叫他會回頭,還會搖尾巴,這樣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你不能拿他跟其他的狗狗比,因為他們是不一樣的,要拿他自己跟自己比。

講到這裡,我就忽然想到,這不就是所謂的課堂觀察跟卷宗評量的概念嗎?

考試,不管是期中考試或是小考等形成性評量,或是期末考(總結性評量),其實都是選取一個時間點,整體的看全班的表現,老師所看到的是這個學生相對於全班學生的成績。但是,每個學生的程度不同(這點尤其在我自己任教的科系上很明顯),每個學生對同一個老師的教學方式所能產生的理解也不同,如果單純的只是用考試的成績來看,有時後難免失之於偏頗。

尤其當使用原文書以及英文教材時,還要再加上對於英文的理解程度。

如果能夠收集每個學生從開學到學期結束的作業、報告、心得、考卷,形成一個卷宗(portfolio),然後從那個卷宗整體的去看,這個同學從學期初到學期末,學習的狀況如何,然後依據這個來進行評分;當然也要參照全班的狀況做為一個客觀的指標,這樣是不是會比較公平呢?

這就是所謂的卷宗評量,當然卷宗評量,相對於考試是比較質化的,所以要做的工作會多很多,一般來說,我們會盡量蒐集有關的資料,老師要設計一些作業,讓學生可以繳交學習成品;不過這個部分除了學生要用功,老師也要更用功才行,批閱這些學習成品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能有好的TA來幫忙當然是很讚,如果沒有,老師就要多辛苦了。

除了卷宗評量之外,如果在小班教學還可以引入課堂觀察。老師跟TA每次上課的時候花一些時間留意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且要加以記錄(絕對不要相信你的大腦),未來可以做為評分的依據。這部分在小班教學比較可行,如果再大班教學就要有相當多的TA才有辦法達成。

當然,不論是卷宗評量或是課堂觀察,因為都是屬於質化評量,所以老師與TA最好能在事前先討論出一個評分的標準,有疑問時可以互相討論。這個標準不必然要公開給學生,但如果沒有評分的標準,造成因個人主觀意見不同,在評分上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是會抗議的。建議一開始可以在討論出評分標準後,前幾次老師與TA可以交換批閱作業、交換觀察不同組別的學生,然後開會針對評分的結果進行討論,把太主觀、不一致性太高的地方盡量弭平,這樣在未來評分時才不會有爭議。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讀書筆記】評量的方法

評量的方法可分成五類:

一、由學生直接提供答案的評量
1.傳統式標準測驗:有標準答案,是大型學習成果評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沒有標準答案,但有評分項目與計分標準:包括
(1).問答題及申論題。
(2).課後作業(如讀書心得報告)
(3).實作評量測驗。
(4).面談/口試。
最好是先訂出明確的評分規範,以降低評分誤差。

二、由學生提供成品供評審
專題研究報告、寫作成品夾、藝術作品、表演影像與錄音集。
將整個學期的作品收集成為portfolio,更能夠評量學習成長。

三、由學生自我評估或報告
畢業生追蹤問卷、學習日誌都包含在這裡

四、由評審者依量表或特定項目評估
教師對學生、雇主/長官對學生、同儕

五、統計分析既有行為表現記錄
學生在校表現(修課情形、轉學、休學、退學、課外活動參與程度、證照考試、畢業後就學及升學進修狀況)

摘自彭森明「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