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茶葉戰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茶葉戰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重新認識鴉片戰爭-我看「茶葉戰爭」

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











最近因為看了「植物帝國」這本書,對鴉片戰爭產生了興趣,於是到學校圖書館網站找跟鴉片戰爭有關的書,發現了這本書。
原本想,學校有書看看就好,但是看了一小段以後,發現這不見得是一本「看看就好」的書,於是就把它買下了。
歐洲人在十五世紀愛上了中國的茶葉,但是中國人對歐洲製品卻沒多大興趣;造成中國在十九世紀以前成為全世界GDP最高的國家。為了平衡巨大的貿易逆差,最後英國人開始用非法的手段向中國販賣鴉片。世界上第一個禁煙令就是中國人(雍正七年,1729年)頒佈的。
可惜當時的清朝政府,對於國際局勢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只想到要禁絕鴉片,沒有想過要對外開放或是擬定其他策略。
更糟糕的是,當時清朝竟然對外國人一無了解,連林則徐都認為外國士兵戰力薄弱,而所有的理由竟然是因為他們打綁腿,加上外國人不願意磕頭跪拜,就因此認為外國人因為打了綁腿所以行動不便,不知道他們打綁腿就是為了行動方便,不願意磕頭跪拜是因為外國人沒有這種禮節。看了這一段真的會覺得笑不出來...。
以現代人的看法,可能會有些讀者覺得,當時清朝的「以茶制夷」的政策似乎是愚不可及;但本書也提到,其實從宋朝開始,就已經有用茶來控制外邦的政策;到明朝時,更加看重這一部份,還設置了「茶馬司」,專門管理與外邦的茶葉交易。
不過,所謂的「以茶制夷」的想法,要在兩個前提成立下才能成立:一是只有中國才能提供茶,二是「夷」(外族)必需嗜茶如命。第二個前提對於某些外族來說是成立的,而在清朝之前,第一個前提,也因為中國以外的外族生活的區域並不適合種茶,因此他們的「命脈」牢牢地抓在中國的手裡。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雖然英國人的確也嗜茶如命,但是英國並非清朝以前的其他外族,於是他們作了幾件事。一是走私鴉片,來平衡貿易順差,防止白銀外流;這個需求尤其在失去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以及中南美落入西班牙與葡萄牙手中後,更是迫切;二是找植物獵人潛入中國盜取茶種,尋覓氣候與土壤適合的地方栽種。
在中國(清政府)還自以為捏緊了外族的喉嚨之際,卻沒有料到植物獵人們早已將中國的後門大開。於是中國從1820(嘉慶二十五年)之前的全世界GDP最高的國家,因為印度茶葉的入侵,茶葉出口數量逐年下降;加上有些不肖商人將茶葉染色、摻假,使得中國茶在十九世紀後半一蹶不振,甚至在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兩江總督還派人去印度、錫蘭考察茶葉,真是令人不勝欷噓!
往者已矣,如今閱讀這一頁的歷史,不禁讓筆者想到,台灣的蝴蝶蘭是如何落入歐洲(荷蘭)人的手中,甚至荷蘭人還去申請相關的專利;以及台灣的蜜棗又是如何的悄然出現在海南島。雖然說「商人無祖國」,但當關鍵種源落入他國手中,甚至被拿去申請專利,反而使我們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受到重重的打擊、使我們的農業生技發展受到限制時,這些唯利是圖的人們,難道不應該受苛責?國家難道不應該設立更好的規範並嚴格執行?記得已往生的林洋港先生曾說,法律如牛毛,越多毛的牛越健康;但是如果這些毛都是沒用的「冗毛」,再多毛這條牛也不會健康;當然,無毛的牛也不可能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