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通識教育的困境:參加研習有感

今年是筆者第一年參加通識教育研習,過去雖然有開設通識課,但從未想到過要參加通識教育研習這件事;今年因為職務上的需要,於是便報了名。

整天的研習下來,講座的收穫當然不在話下,但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跟全國四面八方的通識教師齊聚一堂,聽聽大家互吐苦水、道辛酸。

通識教育在大學裡面向來都是弱勢,系所都認為專業比較重要,在專業掛帥的前提下,通識教育的空間在各校受到不同程度的壓縮。現場聽到:

有些學校開放各學院自行認列通識學分,系所、院可以自行開設課程後認列,造成專業搶佔通識的現象。

也有規模相當小的大學或獨立學院,因為科系少但學生程度差異大,造成授課上極大的困難,但在學校經營的考量上,又不能以10-20人為一班的規模來授課。

更有技術學院因為評鑑後系所裁撤或合併,學校將找不到歸屬的教師硬塞到通識中心,然後在通識中心需要聘新的教師時,又以這些被動歸屬到通識中心的教師當作理由,不讓通識中心聘請教師。

現場跟一些同行交換了意見,發現較新的、學院較少且各院內學系較少的學校,為了能開出完整的通識課程,在通識中心裡均有聘請相當數量的專任教師。有些學校,因為缺乏特定領域的學院,但是各系的共同課程還是要開,於是聘請來的共同課程教師就被安置在通識中心。對這些教師來說,僅僅是共同課程就讓他們疲於奔命,要開設其他的通識課程也力不從心,加上在各校或多或少都有升等的壓力(有些學校不理會自己強加在通識或共同科教師的授課負擔有多大,硬性規定某些領域的教師一定要是「研究型」教師),使得這些老師苦苦掙扎於究竟是要先顧教學或先顧研究;更不用提到他們要找到合適的學生協助研究的難度也極高(別忘了他們就是因為學校沒有相關系所,才會被安置在通識中心裡面),使得這些共同科教師都有一種茫然的感覺。畢竟不論是通識必修或是共同科,都是為學生扎根基的學科,如果學生根基沒有扎穩,後面的專業學科都會受到影響。老師很用心的備課、上課,把學生教好,但是努力並沒有受到重視,學校斤斤計較的還是有多少期刊論文、有多少研究計畫,在這中間,犧牲掉的是學生的受教權,摧殘掉的是老師的教學熱誠。

此外,因為通識教師普遍在研究上屬於相對弱勢,往往學校會希望老師們兼任行政職務。在某些角度上看來是幫老師的忙(通過教師評鑑),但長期看來仍然不利,畢竟服務在這幾年的高教系統中,因為各種評鑑(不說不知道,經過「簡化」以後大學還是有二三十項評鑑)、教學卓越計畫等等,也幾乎要佔去老師大部分的精力;於是學校對通識教師的好意(兼行政有服務時數,可以在評鑑上加分),長遠只是使通識教師更形弱勢罷了。

但是所有的這些,其實是高教體系的大環境不良導致的惡果;以研究論文為主要(甚至是隱性的唯一)的升等評估標準,造成整個高教體系向研究傾斜,熱心教學的老師,如果不能在研究上展現能量,在學校裡就成為弱勢的一群;而許多教師在這樣的狀況下,心理狀態也(不得不)認同研究是用來衡量大學教師唯一的能力指標,教學則大受忽視,服務根本就是無人問津。大環境如此,似乎也很難去要求老師要多支援通識課程,但學生如果只有專業而沒有通識,誰也不敢說未來還會有多少「有知識沒常識」的學生,而他們會做出多少令人驚訝不已的事了!

長庚大學很大,林口風很冷,離去的時候想到所有這些事,想到這些都是我無力改變的事實,不禁覺得更冷了。

(初稿完成於10/29深夜,10/30第一次修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