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我們都是凡人--讀「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震驚於書中所揭示的慈禧,與我們在歷史課本中的慈禧差距可以說是天差地遠之餘,也讓我不禁想到,有多少台灣人在出國後,不小心看到了外國人寫的中國近代史,有跟我相同的感覺?

只能說,因為清末一連串的割地、賠款,造成中國國勢中衰,這一切,很方便的可以怪罪於清朝(外來政權)以及慈禧(女人)。但其實,清朝的皇帝們,大部分都是勤勤懇懇,努力工作的;只是他們生錯了時代。套用黃仁宇老師說的話,民國以前的中國,就像一個潛艇三明治,上層是君王官僚與貴族,下層是廣大的農民。中層呢?沒有。民國以前的中國沒有中產階級,商業受到壓抑,創造力不被鼓勵,整個中國其實只是一個由無數中小農民所組成的帝國。

這樣的帝國,對上層的人來說,最方便管理下層階級的方式,就是以禮教來束縛人民。老的一定比年輕的值得尊重、男人一定比女人說話有份量、國君說的話就是聖旨不容質疑,這樣整個社會才能秩序井然,沒有衝突。

但是,這樣的帝國,在面對工業革命後的歐美各國,就顯得一無是處了。工業革命之後的歐美,到全世界尋求商機;他們不能容忍任何一個國家不跟他們做生意(或者說讓它們掠奪?)。於是日本被用軍艦打開了門戶,而中國則先是被英國以鴉片侵蝕,接著又在甲午戰爭之後,因為所有的弱點都暴露出來,很快的淪為「次殖民地」。

清朝的皇帝是仇外的,但是他們並不了解,當時的情勢不容他們閉關自守。是慈禧了解,不可能不跟外國人打交道;是她建立了北洋海軍,但在光緒親政後,卻因為翁同龢昧於國際形勢,不了解我們必得有艦隊,才足以跟日本人分庭抗禮,於是北洋艦隊在光緒親政後,數年未曾購進任何新艦艇。最後,當甲午海戰發生時,武力遠遠不及的北洋艦隊,只能壯烈犧牲。

在書中提到許許多多慈禧的建樹,但因為身為女性,功勞都算在其他人(恭親王、光緒)身上了。筆者看完這本書,想到最不可理解的部分就是:光緒的教育。

慈禧自己很了解國際形勢、也會收集許多相關的資料。但為何在為光緒找老師時,沒有想過要讓光緒從小中西兼修?為何只是聘請翁同龢呢?如果光緒能從小中西兼修,或許會是另一番景象。畢竟對於外界形勢的不了解,是光緒最大的弱點。

如果立光緒為皇帝,真的如作者所言,是為了拔除醇親王在朝中的勢力(醇親王是守舊派的領導者,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故慈禧無法廢他);但為何不好好教育光緒呢?是否因為之前與醇親王的衝突,導致對光緒的厭惡呢?還是當時慈禧也尚未看透形勢,認為這樣教育就很好?

可以看到的是,後來在教育載灃(溥儀的父親)的時候,慈禧就設想得非常周全。他盡量讓載灃接觸外界,了解國際形勢,以致於後來載灃能當一個稱職的攝政王(雖然後來還是得把大清帝國拱手送人)。所以,究竟對光緒,慈禧是「恨烏及屋」,還是慈禧也昧於形勢呢?

只能說,君王將相,都是凡人。尤其對照到義和團事件時...真的都是凡人啊!

1 則留言: